坦言集:大專教育

香港私立自資大專院校出現收生不足的現象,並不突然。香港適齡升學人數減少,已是多年趨勢。而且近年出國留學和返內地升學的人數倍增,本地升學的人數便相對減少。

政府資助的大學收生沒問題,政府非資助的私立院校,學費昂貴,設施不如,學位的價值也次一等。在總體人數減少之際,優勝劣敗,自然部分競爭力稍差的院校便難招到足夠的學生。今後的形勢會是香港本地生源日減,出國留學(包括中學時期已出國) 和內地升學的可能便佔了香港本地生源的一半,政府資助的大學亦將會出現問題,更何況私立院校呢?

不過,在自資院校中少數專攻市場緊缺的護理學位,還可維持招生成績。這就提早展示出今後在招生競爭中,學科專業比院校歷史和規模更為重要。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本應同時有着強大教研機構,大專學生人數應達幾十萬上百萬人。可惜回歸前殖民地在發展大學教育抱有太多的政治計算。回歸後開始擴張,但本地生源總的有限,政府大學政策卻國際化步伐緩慢。大學生的人數還處於國際相比的低水平。

本來,在內地出國留學大潮開展之後,香港應廣招內地生,來充實和提升本地的大學。可是政治因素把香港大學招收的內地生限在10%,且對私立自資院校實施同樣的限制。香港便白白看着內地學生蜂擁至外國留學,本地大專教育不能借此作大發展。

香港現時大專教育的一個弊處是學科雷同和集中,政府資助大學受制於現有教師的專業和論文多寡為升遷的標準,使院系與教師不敢迅速地隨社會經濟技術的變化,開設新的專業、科目,也受現有專業資格抑制。自資院校卻又保守,不敢開辦新的專業科目。香港的大學教育便難以與社會發展同步演變,變成只是傳統專業知識文憑的頒授。

個別自資院校事實上可以在其他院校故步自封之際開設新的科目,以應對社會的需要,也可帶動社會的發展。師資不足,可全球招攬,也不必定來自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和內地。例如剛開辦的一帶一路碩士課程,還可有更多的地域專門科目,如東南亞、俄羅斯、南亞、非洲和東歐等新興地區。也例如,綠色發展,綠色物流等新興環保科目。又例如,東西文化在新時代的反省與研究等。

最佳的方式是集中於研究生課程,與其他大學集中於本科教育有所差別,也避開政府的收生限制,面向內地及世界,造就國際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