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展多邊貿易,需要增加夥伴對象數目,歐洲是美國以外另一個高消費區,產品需求絕不比美國低,北京對外貿易全力推動多邊化,歐洲市場是最大的目標。這並不是北京單方面的理想,歐洲各國亦期望打進中國市場,在中國經濟向好消費力增加時,把高消費品輸往中國。歐洲各國在這方面存在競爭,若有中歐貿易協定,北京與簽署協定的歐洲國家有序地貿易,總比亂打亂撞更能發揮貿易效果。
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方主席劉鶴,日前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視像對話,內地官媒指雙方進行了建設性溝通,而之前會議曾指談判已到最後階段,會盡力謀求在年內簽署協定。中歐貿協最大的基礎,當然是北京期待打入歐洲市場的多邊化,投資歐洲獲取更多改善本國技術的方法,歐洲各國也希望能夠打進中國龐大的市場。
然而,即使中歐有共同期望,過程中亦有不少阻滯,當中不乏歐洲與美國關係的因素,亦拉上了政治關係。特朗普政府近年與歐洲關係疏離,退出多個國際組織,歐洲各國對華貿易應該不用再看美國的臉色,但拜登政府未上場已向歐洲國家表達善意,歐盟亦要重修跨大西洋的關係,彼此間願意建立共同應對北京的戰線,政治壓住了經貿就是最大的障礙。
另一個問題是高技術的轉移。中國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後迅速恢復元氣,顯示出未來發展的大動力,把歐洲經貿融入中國市場,高科技就會轉移,而歐洲國家害怕中國獲取高科技後會不斷壯大,形成政治上的威脅,遇上政治爭拗時,改變不了實際經貿的利益,外交批評也只是無關痛癢的表態。上述兩個問題,成為歐洲國家會否全力推動中歐貿易的關鍵點,但在不進則退、隨時失去時機的考量下,或會出現中歐未簽訂貿易協定,歐洲個別國家就湧到中國談經貿合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