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中澳之爭

中澳關係本來沒有直接衝突的誘因,兩國遠隔遼闊的印度洋,如果軍事正常運作,根本沒有機會接觸,不具備軍事衝突的客觀因素。中國是澳洲的最大出口國家,從礦石到煤炭、從農產品到海產、從乳製品到肉類、中國都是最大買家,中國也是澳洲的最大供應商,商品主要包括機電、紡織、玩具、低檔金屬和塑膠產品等,經濟上相互依賴甚重。可能加深雙方矛盾的是移民問題,1996年統計澳洲人口中,出生地為中國的人只有10萬出頭,位列第9。但2019年出生地在中國的人已高達67萬,位列第二,僅次於澳洲前宗主國英國。雖然增長數字不少,但在2.6千萬不到的總人口之中,也只得2.6%,並不顯著。另外,澳洲也是中國學生的熱門留學國家選擇,2018-2019年度,國際教育對澳洲經濟貢獻約合2,000億港元,是該國第3大出口產業,僅次於鐵礦和煤炭。中國學生貢獻澳洲國際教育總收入約三分一,2019年在澳留學人數達26.1萬人,佔27.3%,居第1位。

既然中澳之間沒有客觀的矛盾衝突因素,為何近年頻頻出現衝突呢?從中方角度看,澳洲近年的不友善措施,包括以各種藉口限制中國在澳洲的投資和收購,另率先拒絕華為競投澳洲5G電訊設備。今年以來,澳洲針對中國,要對新冠疫情源頭做獨立調查,接連在《港區國安法》及南海海域主權等問題上發難。最近澳洲總理莫里森又因一幅中國畫師創作的諷刺電腦合成畫大發雷霆,要求轉貼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道歉等。

中國的回應是大打經濟牌,先在澳洲煤炭來華卸貨上加設關卡,拖慢卸貨作業,從澳洲運來的木材除了卸貨要久候外,還被指驗出害蟲禁止進囗。早前澳洲的食物如龍蝦、肉類都因各種原因被卡住。最新爭端是澳洲葡萄酒被指傾銷要預付反傾銷稅,累到澳洲紅酒生產商叫苦連天。種種反制手段當然是找藉口對澳洲進行報復。中國這次回應很能擊中要害,因這些產品雖然對澳洲重要,能替澳洲帶來巨額外匯,中國卻容易找到其他國家代替。不進口澳洲紅酒,大可從歐洲南美進口。不買澳洲肉類,可以從美國和巴西進口代替。不吃澳洲龍蝦,可以改吃波士頓龍蝦。不進口澳洲大麥大豆,也可以向美國採購。不買澳洲木材,也可從加拿大和俄羅斯購買。反正在中美貿易協議下,中國需要向美國購買大量農產品,大可乘機把本來澳洲的訂單抽掉,改向美國訂貨。

中國最重要依靠澳洲供應是礦石,尤其鐵礦石,中國鐵礦石是世界最大買家,而澳洲鐵礦石出口佔絕大數額。所以儘管中國以經濟手段反制澳洲,卻未見削減礦石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