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地方金融亂象 高管前腐後繼

九月底,中紀委發布,吉林省信託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邰戈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一位廳級幹部落台,本屬平常,該案之所以受到高度關注,是因為這是吉林信託自二○○七年以來,連續第四任董事長腐敗被查。公眾關心的問題已經不是吉林信託本身,而是背後的幹部選拔監督機制潰爛散漫到形同虛設的地步。紀委有多能幹,就證明組織部有多無能。

監管不力 餵肥貪官

吉林信託是該省唯一專業從事金融信託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吉林省政府持股超過百分之九十七,截至去年末,信託資產總計近六百五十億元(人民幣‧下同)。作為國企,級別為正廳級,屬省管幹部。四任董事長居然前腐後繼,已經不能推卸到個人品質、貪欲等因素。原因就在於公司內部治理混亂和監管缺失沒有得到正視,結果換湯不換藥,餵肥了一個又一個貪官。作為省政府唯一直屬信託機構,處於眼皮子底下,竟然能夠腐敗至此,難怪外界對於東北的投資環境失去信心。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經濟不景氣,地方企業資金鏈斷裂,令不少金融領域的黑箱作業爆雷,金融腐敗案增多。類似吉林信託的塌方式、集團式窩案層出不窮。內蒙古自治區農村信用聯合社三任高管被查,牽連整個系統四百多名幹部;山西農村信用聯合社理事長、主任、副理事長「三巨頭」同時被抓。

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煙台恒豐銀行,它是最早一批僅有的十二家全國性商業股份銀行之一。前任董事長姜喜運貪污公款七點五億元,受賄逾七千萬元,被判處死緩。而繼任的蔡國華變本加厲,涉案超百億元,索賄逾十億元,平均每天公款報銷四十萬元,刷新貪污腐敗紀錄。此前那保持這一紀錄的中國石油總經理陳同海,每天報銷額是四萬元,蔡國華一舉擴大十倍。

金融防風險是目前內地三大攻堅戰之一,也是反腐敗的重點領域,高層提出「管住人、看住錢、紮牢制度防火牆」三大任務。「管住人」,就是要管住金融機構及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官、高管,而「紮牢制度防火牆」則是要完善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治理、金融監管、金融調控的制度體系,規範金融運行。

但從目前,「紮牢制度防火牆」遙不可及,而「管住人」同樣任重道遠。兩者本是密不可分,但由於職責分屬不同部門,組織部負責選拔幹部,金融監管部門負責金融制度,缺乏通盤考慮,才造就了四任董事長接踵出事的尷尬醜聞。紀委的成績單愈來愈厚,而組織部門和金融部門則被啪啪打臉。照常理而言,當前一任官員落台後,在選拔繼任者時自然要層層篩選,加強考察評估,以免重蹈覆轍。

然而,正如知名經濟學家海耶克所言:「壞的制度會讓好人作惡。」制度上的「破窗效應」,讓後來者不僅沒有心存敬畏、引以為鑑,反而膽子更大,貪腐更甚。防風險、查腐敗、選幹部,各行其是,不深入反思公司治理,治標尚且乏力,何談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