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歷代最高管理層,好大喜功的有,或志大才疏,總之所託非人,最喜歡興建支出龐大的基建,以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可惜卻是劣迹斑斑,興建的都是蝕本貨,成為特區常態現象。郵輪碼頭這個前朝遺留下來的爛攤子,變成烏蠅也不會飛去的「死場」,返魂乏術,如何處置費煞思量。
基建工程大部分都是大白象工程,動輒百億元成本大而無當,超支延誤基本上是家常便飯例牌菜,分別只是情況嚴重抑或是極度嚴重。每次宣布要興建重大的設施,大家都預期必然也會有大大小小事故發生,令到工程一拖再拖,中間又再需要政府額外撥款,形成不斷循環的鬧劇。沙中線短筋事件,簡直是國際醜聞,進行了一大堆調查,報告出來竟然不用拆卸月台,沒有官員因此要丟職,也真是異數。
如果開始啟用順順利利,還不是最差,就當作長期投資,可惜就是凡大型基建都是手尾長而且無論賺蝕,維修保養以及營運費用高昂,就單以港珠澳大橋來說,通車近兩年來,一直車流量偏低,今年首七月收入僅二千多萬元,但根據協議安排,特區政府每年需要承擔大約十億元營運維修費用。有數得計,十年便是百億了。以今時今日的特區政府財政赤字,孭這個責任真是斷擔挑了。為今之計,就是盡快通關,才可以增加大橋的車流量。因疫情而停駛多月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也是時候考慮重開。若果給人印象是長時間不運作也無傷大雅,沒有影響市民生活,這代表了設施本身象徵意義大過實際,納稅人的公帑恐怕被浪費了。
兩大重量級基建,都未能達到預期用量目標,是當初估計錯誤,抑或是後期安排出現問題,如何改善使用量,官方應該盡快補救,向市民交代。日後別再妄提大型基建,像明日大嶼這個級別真是休想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