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楫中流:青年干政

反對特區政府的香港市民以年輕人佔多數,只是常理、常情,這也不是香港獨有,全世界哪裏都有不滿現狀,反體制、衝擊既定秩序和權威的「娃兒造反」事件,人們實在不需要去作甚麼深入的學術研究,更不必有太多陰謀論。

明代大儒黃宗羲(梨洲)《明夷待訪錄》的〈學校篇〉指「學生干政乃衰世之事」,而且是「三代遺風」。五四運動發生後一年,只有廿九歲的北京大學教授胡適之在一九二○年的《晨報》〈五四紀念號〉說:「在變態的社會國家裏面,政府太卑劣了,國民又沒有正式的糾正機關,那時候干預政治的運動一定是從青年的學生界發生的。」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胡適之在《大公報》發表《為學生運動進一言》一文,指出「學生干政」這條公式是古今中外都可以適用的。「從東漢、北宋的太學生干涉政治,直到近年的《公車上書》,留學生組織革命黨,五四運動,民十三以後的國民革命,共產黨運動等等,這都是『古今一例』的。從中國兩千年的學生干政,到歐洲各國最近三百年中的種種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到眼前全世界的各種學生干政運動,也都是『中外一理』的。」

當出現政治不修,政府卑劣,民生凋敝,社會動盪時,為甚麼只有年輕人才會不畏艱險,起來反抗腐敗的政治呢?胡適之說:「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中年、老年的人,壯氣早消磨了,世故深了,又往往有身家之累,所以都容易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不肯輕易參加各種帶有危險性的政治活動。只有少年學生的感情是容易衝動的,膽子是大的;他們沒有家室之累,理智也不曾完全壓倒情緒,所以他們受了一時義憤的鼓動,往往能冒大險,做出大犧牲,不肯瞻前顧後,也不能遲徊猶豫。古今中外,同是一樣的。」這段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今天讀來更感真實確切。根據筆者擔任立法會議員時的經驗,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對於「青年譁變」一直不以為然,她出自「家長政治」思維的批評年輕人的說話更令我非常反感;也可以這樣說,林鄭動輒以「兩子之母」的思維來教訓「不聽話」的年輕人,當然就容不得「學生干政」、「娃兒造反」了!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顯示,林鄭的最新評分就只有三十二點八分,是上任兩年以來的歷史低位,與歷任特首比較,亦是歷來最低。而她的支持率只有兩成三、反對率為六成七,民望淨值為負四十四個百分點,同樣是其上任以來新低。調查亦指出市民年紀愈輕和學歷愈高,愈反對林鄭出任特首。香港的年輕人反對林鄭、反對特區政府當然不是少數,原因會很複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