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大學排名上升 發展需全方位

上星期,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最新一年的結果,當中本港有五間大學能打入全球百名之內。對於如此良好的成績,實有賴各院校科研及教學團隊的努力。不過,社會上有聲音批評,指院校管理層過分重視排名的高低,忽略大學其他方面的整體發展。

說起大學排名,現時共有四個重要的系統,而QS世界大學排名是其中之一。不同系統各有不同的側重及量度準則,部分常見的指標包括學術聲譽、僱主評價、論文引用數量及師生比例等。自二○○○年起,此等排名系統開始獲得教育界的重視,而眾多院校亦以此為追逐的目標,不免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

香港曾有一名大學校長說過:「一所大學過分重視排名,是有問題的;但如果一所大學完全不重視排名,就肯定是有問題。」大學院校的國際排名上升,對一個地區的名聲會帶來正面的作用,亦是對當地教育系統的肯定。當一所院校有着較高的學術排名,將會吸引更多國際的學生前來,為院校帶來更好的國際化水平及財政收入。由此看來,排名對院校來說具有一定的「雪球作用」,愈高的排名將院校推上更高軌道,故在院校之間爭奪排名實在是無可厚非。

事實上,雖然研究和教學理論上不存在衝突,但是教員的時間始終有限,在承擔科研發表壓力的同時,亦要兼顧教學工作,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香港公立院校的教學模式,與亞洲一般大學相似,即是學生畢業率接近百分之百。相反,美國院校本科生的畢業率只為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之間,意味部分學生會因為成績不好而被淘汰。故此,香港的教學制度無疑會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也使教員將精力更集中在科研之中。

重新審視經費分配

過往,院校為減輕科研人員的教學壓力,會聘請全職的講師專門負責教學工作。然而,近年部分大學為了削減經費,並把相關資源集中投放在科研項目上,就不再招聘全職的終身制講師。反之,院校會要求教學人員成為臨時的合約工,按每個學期的需求進行錄用。有部分教師因而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並需要同時在多所院校間從事教學工作,被稱為「流浪教師」。如是者,一個不穩定的教學團隊,將愈發令教學質素下降,最終影響的將會是我們年輕的學生。

大學在國際之間的排名固然重要,但本地學生的學習質素和體驗亦是同等需要重視。若然說到問題的根源,一切也是來自於資源分配,故當局有責任重新審視對大學經費的分配方法。又或者,正如教育界近年所表達的訴求,希望政府能專款專項地對教師團隊進行撥款,鼓勵院校招聘更多的全職固定教師,避免「流浪教師」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說到底,大學的功用在於培訓學生,使其日後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當然,香港的公立院校皆為研究型大學,研究工作是重點,但總不是一所大學的全部。就此,當局理應做好支援者及監管者的角色,適時從旁提出意見,避免大學走向任何一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