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不能退讓

若學生及年輕人繼續找機會與理由來衝擊政府和佔領道路,特區政府應怎樣處理?

一是繼續容忍、退讓,一如當年「佔中」時的策略,讓激進分子找不到對手而慢慢鬆懈和鬆散起來。但是,要防範的是衝擊可能過度激烈,衝入政府建築物後佔領起來怎樣處理呢?他們學台灣太陽花學運的例子是衝入政府大樓破壞。而他們背後的策動者,是否有能力再抑制他們不會出現同類的情況呢?

如果圍困警察總部或政府總部時間一長,便必然妨礙有關部門的工作,政府可以容忍他們多久呢?當年「佔中」曠日持久,即使最後可以不用暴力清場,卻在年輕人心中造就了破壞社會秩序的英雄感和「佔中」的神話。今次暴動出現了以大學生和中學生為主體,而不是以社會青年為主,或許便是「佔中」的故事與神話的影響。

事實上,部分學生不知道甚麼是對與錯、是與非,也不去深究反對的是甚麼,只是聽從社會、媒體的號召,當作是嘉年華會或野戰的遊戲。而事前及事後,媒體、政府、教育機構也沒有向他們說明和解釋,以至規勸,反而是教協、教師們號召和帶領他們參與。反映的現實是政府的退讓與容忍範圍,不僅在於示威與動亂,還在媒體、公共空間,影響便十分深遠,不限於今次事件,而差不多一整代的中學生、大學生都會涉及和受到錯誤引導。

二是在適度的容忍下,堅持法治原則。一方面對示威人群的聚集,在沒有申請、並不合法的條件下,還可以有一定時間的寬容,但時間一長,便不能繼續容忍。另一方面,若衝擊政府、佔領道路,需出動警力攔阻,同樣可設容忍時間,卻應準備不惜動用足夠的警力來對抗年輕人轉採暴力衝擊。

與此同時,在網絡和媒體上鼓吹暴力衝擊的必須禁制取締。首先是香港電台不能成為此類言行的宣傳者和傳播平台,政府應以有關法規來作規範。

今次事件不同於「佔中」。今次美國是總動員來對付香港,以打擊中國。表面上與中美談判的進程有關,因此示威與暴動是盯着二十國集團(G20)會議而來。G20會議期間中美峰會與貿易談判有否結果將決定香港的示威會否惡化,或許在會議前特區政府的行動可以有多些忍讓。但美國對付香港實際已是長期策略,目標是奪取香港的治權,或是破壞香港的發展。若不能如「佔中」那樣清場,並有系統地緝捕參與組織發動和涉事的人,將不可能把事件暫時終結,短期亦會藉一些事件重演示威與暴動,大量學生捲入之後,形勢會變得十分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