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創新乏力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發表的財政預算案,開章布局合理。

一是從國際以及內地局勢出發。香港是國際城市,依靠內地,因而外部形勢的變化是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陳茂波說的創科潮流、全球經濟重心轉移以及先進國家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這三大趨勢無疑是確切的認知。二是陳茂波提出的機遇,主要是內地的發展、內地對香港的支持,以及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應對國際大趨勢便主要靠利用內地因素提供的機遇。

然而,陳茂波提出的應對方法,卻是大而化之。他主張香港要發展多元經濟,特區政府的角色是要積極有為,但只是作為「促成者」與「推廣者」,從過往殖民地時期開始的政府有關措施逐步加添。而即使提及香港的再工業化,還只是傳統的數據技術中心、先進製造業中心、科學園、生產力促進局的知創中心等,不過是在基金和平台之外多一點措施。以香港過往的經驗和國際的例子,這樣消極被動和邊緣性的投入發展,均不可能推動創新科技,更遑論帶動香港的再工業化。

預算案中提及香港的四大優勢範疇,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與金融科技,卻不知道香港的優勢只是政府主觀認定處於潛在階段,要真的發展起來,需要時間表、路徑圖,需要對具體產業發展方向的深入認識。而香港只有潛力,卻無基礎,而且當前產業發展要求產業鏈、價值鏈的全方位配合和發展,單靠香港怎樣可以從無到有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實應倣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從廣州、深圳科技創新走廊與合作入手。香港作為配角,才可以有發展的機會。

或許不能怪責陳茂波,因為他只管財政,科技及產業政策應是特首的施政報告來作闡述和規劃。不過,香港的歷史傳統,財政司司長往往是把持香港發展大局的主角,作用勝於特首。以往是財政司司長不作為,今屆是財政司司長想積極有為,可惜對香港及國際科技創新政策、產業政策了解不足,未能補特首施政報告的不足。

而在經濟多元化發展方面,則是用力不足,也用不到要處,還是着重於金融,但也缺乏新意。預算案說,香港一直幫助國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進行金融改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這是正確的大方向,但具體到政策層面,還是傳統的一套,例如債券,特別是人民幣債券,行之已久,卻步伐緩慢,綠色債券也未開行,不用說幫助國家,金融服務香港亦遠比不上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