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出台,目標將大灣區打造成以創科驅動的世界級創科中心,香港在規劃中作為四個中心城市之一,篇幅中更放首位,以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為目標,並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論排位、看定位,足見中央對香港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常言道:「有信心不一定成功,但無信心一定會失敗。」大灣區的概念要得到港人的支持認同,首要重建港人的信心,要讓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看到大灣區帶來的機遇能切實改善生活,但我認為現在的官方論述和重點,未必能擊中痛點。《綱要》其中一個宣傳的重點是北上發展。然而大灣區再好,由於文化差異、工資差異及不願與家人朋友分隔兩地,願意北上發展的年輕人畢竟是少數,因而令不少年輕人對大灣區發展感覺疏離。
要解決這問題,就要加強宣傳《綱要》中為香港本地帶來前所未有的轉型機遇,特別是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的部分,《綱要》中提及支持本地培育新興產業,匯聚科研人才、提供創投資金包括內地科研經費來港、大興科研基建如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這正好是回應香港「一味靠炒」產業單一的局面,都是值得有關方面大書特書的,提供優質的創業環境和就業機會,讓年輕人一展所長。除了經濟發展外,《綱要》的內容中也強調共享發展,改善民生;綠色發展,保護生態;這些港人追求和認同的價值和願景,也有利於拉近兩地價值和意識形態的差異。
在大灣區的大機遇下,在香港的反對派依然死抱逢中必反的心態,左一句「被規劃」,右一句「政治先行」,最離譜的可算是一國兩制連根拔起的說法。反對派口口聲聲介意「被規劃」,但當整個綱要醞釀時,反對派可有積極建言獻策?或者從成本效益來說,認真地提出建議要做調查研究,不及炒作所謂「中港矛盾」、「意識形態」容易呃like。筆者大膽地說,他們或連規劃內容也未看過,一味抹黑大灣區,實為廉價的政治炒作。
反對派炒作的基礎是本土排外(內地)思維邏輯,其實是反映出部分港人對前景信心崩潰,上樓、上車、社會向上流無望,各種社會問題積累令人對前景灰心,以為關起門來,抗拒改變和挑戰,自成一國就可過上「小確幸」生活。筆者不時感到焦慮,不少市民竟然對每年公布的新來港人士數目的所謂新聞,比影響未來幾十年發展大勢的大灣區規劃更關注,但港人就是只在對立零和的思維鑽牛角尖,用扭曲的眼光去看待這個發展機遇,這與中央對香港的期望形成強大落差。
大灣區是實現中國夢偉大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不但要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更要給市民改善生活的期許,重燃對未來的信心,才能對國家的發展大勢從關注到好感,從而由有好感到有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