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還有沒有醫者父母心?仁心仁術的醫生一定有,但更多的醫生像政客,專門挑起社會對立和矛盾。最近公院人手不足問題再次被推到輿論風口浪尖,醫生們壓力爆煲、做到有氣冇碇抖引起社會關注,然而醫生們不是怪罪港府解決無方、不是要求醫管局徹底改革、不是反思業界抗拒引入海外醫生,反而歸咎於新來港人士,擺明藉中港矛盾增加議價籌碼。
醫管局沒有新移民人士求診人次的統計,只要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者,就可付一百八十元看急症。政府數據則顯示,二○一七年新移民佔領取綜援人士的百分之四點八,比起二○○五年的百分之十一點一大幅下降,此數字與一般政客眼中,新移民都是不事生產的「蝗蟲」,有很大落差。
誠然,在資源沒有顯著增加下,人口增長必會造成供應緊張,若說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配額有減少空間,筆者並不反對,但本欄更想說明的是,到公院求診的都是基層病人,他們負擔不起昂貴醫藥費,醫生應一視同仁對待。
沒有人想生病,求生是人性本能,像內地大熱電影《我不是藥神》其中一幕,患癌婆婆哭着求警察不要拘捕男主角,因為沒有他出售廉價仿製藥,病人早就死了。正如這些基層新移民到公院看病是求生的唯一選擇,如果連公院醫生都將他們掃出門外,他們還有甚麼生路?
削減單程證非港府單方面可以決定,既然現實如此,何不從香港可自主解決的方向入手?港府有的是錢,醫界缺的是人手,引入海外醫生就可解燃眉之急。這樣做並不等於為內地庸醫大開方便之門,相反,這是招來世界各地精英,提高本港整體醫療質素,對社會有益無害。連醫委會前主席麥列菲菲都認為此舉有助擴闊從業員眼界,不用塘水滾塘魚,為何醫界偏偏要轉移視線,將矛頭指向最基層的患病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