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發展英美以外的人才

經濟發展,人才先行。面對一帶一路和大灣區新的國際化發展戰略,香港人才培養還是幾十年不變的面向英美嗎?

珠三角及內地的人才發展,很大比例地要集中到科研與製造業為主的創新範疇,即使如此,也開始從過往集中美國取向伸展至其他國家。例如深圳的創投行業開始與以色列、芬蘭合作,珠三角的製造業也取向於德國。「中國製造2025」的起始是學習德國模式及其經驗。

日本最近積極回歸珠三角。深圳也開設了北京理工大學與莫斯科大學合辦的分校。珠三角、內地的加速國際化,正是更着重多元化的取向,無論在大學、企業、政府科研機構都已重新起步。香港呢?大學課程佔大比例的是英美教材的工商管理、金融經濟科目。就算是有關中國經驗的歷史、社會科學乃至工商管理的科目買少見少,教材也是用洋人的著作。大學追求排名,主要是與英美各大學看齊。

當中國與世界走上多元化,香港卻還是依眷殖民地時代的英美為主,差別只是美國比重超越英國。這樣的人才培養能否應對今後世界與中國轉變帶來的挑戰?

試問,香港現時大學裏有多少教授學者不是在英美大學畢業的呢?有多少來自英美以外的學生?有多少可教授英美以外世界的科目與課程呢?最近科大與莫斯科學院開辦EMBA,這是一個突破,也會是新的發展機會。問題是香港大學及政府教育當局管理層有否前瞻的視野,改變現狀的魄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