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政府年金是跟投保者鬥長命的遊戲,以男性在六十五歲時投入一百萬元為例,每月領五千八百元,到八十一歲便開始回本兼有賺,於是大家就認為愈長壽愈有利,若幸運地能壽至九十甚至一百歲便肯定「賺到開巷」。這種觀念不是錯,但也不是完全對,其間的細微處讀者必須要辨別清楚。
我想問,如果今天一個長者每月靠一千元,他能生活得有尊嚴,甚至能生活下去嗎?如果你今天剛好六十五歲,覺得月入五千八百元的日子還算過得去,到你八十五歲的時候,五千八百元大概就等於現在的二千多元,到九十五歲時,已變成約一千元。一般年歲愈長,貨幣貶值愈厲害,到你有幸壽至過百歲,五千八百元可能已變得毫無購買力了。故買入年金,愈長命不一定愈「着數」。你以為到自己百歲高齡時,年金公司還每月給你五千多元是「深恩厚德」,其實他們到時候給你的,只是五十多張近乎沒有購買力的百元紙幣而已。
三十多年前,筆者剛小學畢業,我記得當時報紙每份售價是一元,菠蘿包每個賣八角,試問到今天,這些東西的售價要多少?更不要說比較樓價了,當時市區二手樓的「上車盤」才不過二十多萬元,今天要五百萬元也是說得太少了,你算一算期間漲價多少倍?樓價是較特別的例子,姑且不計,我大略估算過去三十年,一般物價大約上漲了五倍。以此推算,今天的五千八百元,三十年後就變成只有一千一百多元。所以,每月所得究竟如何計算,是該以購買力而絕非對幣值計算。
未來的香港人壽至九十多歲甚至超過一百歲是等閒事,故依靠年金是保障不了將來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