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戰四處開闢戰線,連一向緊跟華府路線的日本也密密「起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簽署日本與歐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另一方面,有分析指美國政府如按預期在七月向進口的日本汽車徵收高額關稅,安倍政府將向世貿組織發起訴訟。
根據協議,百分之九十九歐洲進口的日本產品將享有關稅豁免,相對而言,日本進口的歐洲產品豁免關稅的比例亦同樣增加至百分之九十九,市場規模約佔全球三分一的經濟總值,惠及約六億人口。
歐洲與日本同為特朗普貿易戰的受害者,加上大家在政治上屬於同一陣營,自然一拍即合。事實上,早在今年五月在法國首都巴黎召開的G7部長會議上,日本和歐盟便就特朗普政府對進口鋼、鋁材徵收高額關稅發表聯合聲明,反對華府以「國家安全」為名肆意對別國發動貿易戰,被輿論界視為對華府貿易保護主義的「檄文」。
最令日本政府憂慮的,還是特朗普政府計劃將進口汽車關稅提高至百分之二十五。在日本的角度看來,他們沒錯是賺了美國人的錢,但同時亦有在美國當地設廠,創造數十萬計的就業崗位;再說,美國消費者選擇日本車而拒絕購買國貨,主要原因在於前者的性價比較高,完全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敗使然,如今華府竟翻臉不認人,情何以堪。
當然,公道一點講,美國對在其經濟上產生威脅的國家,打擊不遺餘力,非自特朗普入主白宮始。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場協議》,就令日本經濟「迷失」超過二十年。然而時移世易,一來今天美國「一強獨大」的優勢遠比當年小;二是特朗普當政後奉行「美國優先」政策,打擊別國更加赤裸裸,而且經常不分「盟友」、「敵人」,進行無差別轟炸。眼看鄰國南韓與美國進行一對一貿易談判吃了大虧,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日本人顯然學乖了,致力跟歐洲在貿易上組成「抗美同盟」,並嘗試透過國際組織解決問題。美國發動的貿易戰,說到底是單邊主義與國際合作間的抗衡,未去到最後,仍未知鹿死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