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交通堵塞問題日益嚴重,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經濟成本、環保成本巨大,可惜政府不願意調查研究,或許是害怕得出的結果是成本巨大,使政府受到批評。施政報告提到香港作為智慧城市,但若交通堵塞嚴重,何來智慧?
上屆政府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已經十分不足,但今次施政報告沒有任何新的措施提議來改善交通的載客量和連接性,或提出新的交通基建規劃,卻搞出一個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來。對交通費用負擔重的市民來說,這也算是好事,卻只是派錢的一種,其中的行政費用和成本不少,若只與八達通合作,既是技術落後,也有官商勾結壟斷經營之嫌。而這個措施與曾蔭權時代的代交電費一樣,都是讓利於專營機構。除了花錢,做些公關,使專營機構得利,對香港的交通和公共交通發展有何好處呢?這屬於典型的政務官思維──只顧解決眼前問題,博取眼前的掌聲,以後不管。
香港公共交通費用昂貴,根源在哪裏?記得小時候公共交通價格低廉,現在專營機構以港鐵為首都是利潤掛帥,政府只是偏幫企業和股東,不理市民大眾。而解決交通成本是依靠增加供應,多建效率高的軌道交通,全面調整交通有關規劃,約束汽車在市區內造成堵塞,以及隧道不收費,減少塞車污染,降低汽車營運成本等等的各種制度與管理措施,把城市中心分散,避免集中市區中心點。不過,林鄭月娥領導的政務官集團,似乎不可能有這樣的開放胸襟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