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誰來吃蟲解糧荒

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世上仍有逾八億人捱餓或營養不良,佔全球人口逾一成,比一五年增加近四千萬人,而這主要歸因於氣候變化和地區武裝衝突。

不少專家稱,雖然人口持續增長令地球資源愈加緊張,但整體而言,地球糧食產量仍足以令所有人飽腹,問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基於全球財富和資源分配不平衡、發達和落後地區發展水平有重大差距以及地理和氣候異變等因素,理論與現實存在重大落差。

人類一直研究提升糧食生產力的技術,如改善農作物耐旱程度、研製能抵抗蟲害的品種,以及按地區水資源多寡決定專攻何種農作物以期將生產效率提升等。但由於大部分人並非素食者,發達地區民眾對生活要求愈來愈高,家禽飼養對全球農作物的消耗不容小覷。以糧食轉換率計,牛肉是最低的一種,即一頭牛長一公斤肉所需的飼料最多,羊肉稍好一點,豬肉和雞肉轉換率屬頂級。

然而,與昆蟲相比,牠們通通都不是對手,昆蟲可以將兩公斤飼料轉換為一公斤體重,比牛高效十一倍、比羊高效三倍、比豬和雞高效一倍。有糧食專家因此提出,若豬牛羊和雞鴨鵝從吃穀物改為吃蟲以獲得蛋白質,便可以省回大量穀物。歐洲有一項名叫PROteINSECT的項目,專門研究蒼蠅幼蟲用作生產動物飼料的可行性。

家禽牲口長期食用昆蟲對其健康有何影響,農業界仍未有確切結論,稱要作更深入研究,需時多久未明,但有研究顯示,每獲取一公斤牲畜肉食便要消耗二十萬條蒼蠅幼蟲,要發展出規模龐大的商業蟲類農場並非易事。最重要的是,若消費者對吃蟲長大的牲畜感到抗拒,這個糧產算盤打得再響,恐怕也是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