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一直是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從董伯伯的「八萬五已經不存在」到今天林鄭的所謂「新風格」,房屋問題依然未解決,甚至愈積愈多。過去多年,樓市即使一再「加辣」,樓價依然高企,一般中層難以上車。而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一再延長至四點七年,有些基層甚至七年也上不到樓。
林鄭上台前,其政綱提到「港人首置上車盤」及增加綠置居等,表面上可令公屋戶自置物業,騰出公屋單位加快流轉,問題是地從何來?政府去年底公布,按目前的建屋進度,十年內僅可推出廿三點六萬伙公屋單位,與預期興建廿八萬伙的目標,相差多達四點四萬伙。相信未來公屋輪候冊人數只會愈來愈多,輪候上樓時間有增無減!
無計可施又想紓緩民怨,政府亦順應潮流,與社福界牽頭推出為期三年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申請者須輪候公屋逾三年、正居於劏房的低收入家庭,租金不超入息百分之廿五。計劃將提供五百個單位,料一千住戶受惠。據稱現時約有一點四四萬住戶居於劏房,且輪候公屋逾三年;首批三十四個共享單位最快年底入伙,根本是「滴水車薪」。全港目前有逾十萬個劏房戶,共享單位如此少,他們眼見有些人可以「共享」,而自己則未知要在劏房「共擠」到何年何月何日?此「共享計劃」,顯然有分配不均之嫌。
「房屋共享」也許趕上了今年「共享經濟」這個熱詞。有論者說,共享經濟的核心是對閒置資源進行再利用,不必「你有我有全部有」,但求「你用我用大家用」。然共享經濟不是人人接受的,如有不少人不能接受單車佔據城市空間,難怪香港一推出「共享單車」,就有單車被拋落河。而「房屋共享」怎也勝過官地被富豪擴地「共享」廿年吧?是以社會房屋共享擺明不患寡而患不均,老朽希望未來有更多共享計劃,如共享富豪的會所和高爾夫球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