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風景獨好 香江斯人憔悴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當香港社會正為區區長者生活津貼爭拗不休,行政立法鬥得你死我活之際,澳門政府再次宣布大手筆派錢,人人有份,皆大歡喜。一海之隔,際遇迥異,香港諸事不順,怨氣沖天,澳門政通人和,喜氣洋洋,兩者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澳門特首崔世安昨日發表題為《增進民生福祉立足長遠發展》的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扶貧紓困措施,而且加碼派錢,每名永久居民派八千元,非永久居民派四千八百元,敬老金增至六千六百元,養老金則增至每月三千元,明年還會向每個中央儲蓄戶口額外注資六千元,此外還有退稅、醫療券、電費補貼、豁免社屋住戶全年租金等等惠民措施。最值得一提的是,澳門政府未來四年將向社保基金注資三百七十億元,單是這一點,已足以令香港人羨慕不已。

珠玉在前 覺我形穢

自二○○八年起,澳門政府年年派錢,有時甚至一年派兩次,今次已是第七次了,不僅一次比一次豪爽,一次比一次周到,而且將短期扶貧與長遠承擔相結合,真正做到還富於民,安居樂業。事實上,澳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上半年經濟增長達百分之十二點六,財政收入理想,當局有足夠的財力與底氣兌現與民「分享經濟成果」的承諾。而更重要的是,澳門社會和諧,政府施政順利,辦事乾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

珠玉在前,覺我形穢,與澳門政府的豪氣相比,香港政府小裏小氣,兩者形成鮮明對比。雖然各處鄉村各處例,香港情況不同,未必有條件亦未必有需要學澳門年年大手筆派錢,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港府大事做不來,小事做不好,往往連派錢也派得怨聲載道,尤其長者生活津貼阻力重重,一拖再拖,更是咄咄怪事。長津每月區區二千二百元,敬老也好,扶貧也罷,只是表達一點心意而已,當局堅持設立資產申報制度,議員則以拉布阻撓,行政與立法陷入沒完沒了的角力,數十萬老人家淪為犧牲品,這究竟是誰的責任呢?

一節見則百節知,長津措施好事多磨,正是港府施政舉步維艱的縮影。新政府上任四個多月來風風雨雨,紛紛擾擾,沒有一項政策不引起爭議,沒有一項措施未受到阻撓,國民教育束之高閣、放寬個人遊緊急煞停、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滿城風雨、龍尾人工沙灘計劃橫生枝節;加上管治班子拉雜成軍,良莠不齊,部分高官本身經驗及能力不足,推行政策時或思慮不周、或口舌招尤、或個人誠信有問題,以致添煩添亂,寸步難行。市民原本指望新政府上台後撥亂反正,一洗前朝曾蔭權政府無能兼腐敗的頹風,豈料事與願違,所謂「穩中求變、適度有為」,至今還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澳門政通人和,繁榮穩定,其實主要不是因為大手筆派錢,而是當局施政順應民心民意。例如在追查世紀巨貪歐文龍一案時,澳門政府發現本港商人劉鑾雄任主席的華人置業旗下樓盤「御海.南灣」項目捲入案中,立即撥亂反正,果斷收回相關土地,這種有法必依、堅持原則、不向任何勢力低頭的態度,充分顯示出強政勵治,自然得到澳門市民支持。反觀香港,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對立,互相扯皮,港府施政既受到立法會阻撓,又被司法扯後腿,淪為徹頭徹尾的跛腳鴨,根本不能與澳門政府相提並論。

一國兩制 後來居上

港府弱勢,施政受阻,亂象叢生也就不足為奇。最近香港社會「排內」浪潮愈演愈烈,港獨思潮漸成氣候,有人甚至聲稱一九九七年前出生的港人都是英國國民,身為英國國民懷念英國,舉舉港英旗是天經地義云云。在回歸十五年後的今天,香港人心漸行漸遠,愈來愈多人不認同中國人身份,這固然有不少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中央政府用人不當,之前挑選的兩個特首不是無能,就是貪腐,把香港搞得烏煙瘴氣,尤其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更是導致貧富懸殊加劇、深層次矛盾惡化的根源。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強調要防範及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捍衞國家主權,問題是二十三條立法遙遙無期,即使外部勢力干預香港,即使洋奴漢奸鼓吹港獨,當局也無可奈何。

同樣的天空下,有着不一樣的故事。香港與澳門同樣是特區,同樣實行「一國兩制」,香港甚至比澳門更早回歸,結果卻是後來居上。澳門政府施政順利,政通人和,而香港政府則是動輒得咎,舉步維艱;澳門早已完成二十三條立法,沒有排內問題,更沒有澳獨,而香港二十三條立法則成為禁忌,排內惡浪滾滾,港獨甚囂塵上;澳門社會和諧理性,立法會從來沒有甚麼拉布行為,而香港社會則是泛政治化,愈來愈偏激,行政立法互鬥互耗,拖垮經濟民生。

「濠江風景獨好,香江斯人憔悴」,澳門的成功恰如一面鏡子,反映出香港的失敗,回歸十五年以來,港府管治無方,社會陷於空轉內鬥,一事無成,競爭力日漸消蝕。過去,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基礎建設,或者是政府管治水平,香港一向自視高於澳門,如今風水輪流轉,澳門樣樣都跑在香港前面,連人均生產總值亦已後來居上。在這場龜兔賽跑中,香港故步自封,不進反退,從一開始便注定是失敗者。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同樣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為甚麼澳門可以成功,而香港則問題多多,不僅值得港人好好反思,更值得中央政府好好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