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心自慚興利少 極目只覺曠官多

擴大問責制徹底失敗,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夕陽政府不是裁撤庸官,提升效率,反而放風欲向下屆政府建議增設政務司及財政司副司長,並將十二個政策局改組為十四個,提高全體問責局長薪酬,進一步擴充本已臃腫不堪的官僚架構。

據了解,只剩下八個月任期的夕陽政府不會有新的大動作,但會對問責制提出檢討建議方向。當局認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職責過多」,可考慮分拆,新增創新及科技局;鑑於各政策局工作範疇有所重疊,又會建議重組架構,例如土地及房屋事務改由一個部門管轄。如此一來,現有的三司十二局就變成三司十四局。

有關建議其實並不是甚麼新東西,而是走回頭路。董建華時代提出要將香港發展為創新科技中心,成立工商及科技局,可惜人走茶涼,曾蔭權上台後將之易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將「工業」及「科技」棄如敝屣。不料全球金融海嘯襲來,他才發現單靠金融業無法養活七百萬人口,只好將創新科技從垃圾堆中檢回來。同樣,土地發展與房屋事務本來是一對密不可分的雙胞胎,曾蔭權硬是將兩者分家,前者劃歸發展局,後者撥入交通運輸及房屋局。當局建議再次重組政策局,證明當初亂點鴛鴦譜。

港府覺今是而昨非,本來只需將政策局改回原狀就可以,增設兩個政策局可謂畫蛇添足。更荒唐的是,當局還建議增設兩個副司長,更是疊床架屋。

可能當局知道保留政助必惹爭議,故建議改變薪酬制度,改為向各政策局提供一筆過撥款,由其自行請人,政助月薪可能由現時十二至十五萬元下調一半。這證明當局認識到政助物非所值,既然如此,應該徹底拋掉包袱才是,為甚麼還要養癰遺患呢?有沒有考慮納稅人的感受呢?再說,增設副司長及重組政策局,涉及重大結構性改變,又豈能如此兒戲,未經諮詢,說做就做!

事實上,不僅政助徒具虛名,副局長也好不到哪裏去。多次民調均顯示,除了個別副局長因醜聞或工作特殊需要頻頻拋頭露面而令人留下些許印象,大部分副局及政助的公眾認知度幾乎是零,慘不忍睹。設置副局及政助的初衷是協助問責局長推銷政策,溝通民意,但幾年下來,市民對他們仍然一無所知,可見其工作不合格,沒有存在價值。

清代有位官員寫過一副對聯:「扣心自慚興利少,極目只覺曠官多。」捫心自問,為官一任,為興利除弊不多而感到慚愧;極目環顧,只覺得身邊人浮於事,浪費民脂民膏。曾蔭權上台七年,一事無成,不知反省也就罷了,還想越俎代庖,以檢討問責制為由,行官僚自肥之實,這不是陷下屆政府於不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