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施政交白卷 民望貼地猶自慰

說來有趣,本港政客最近興「認衰」。繼欲上層樓的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承認「感情缺失」,就快夠鐘走人的曾蔭權昨日為自己上台七年埋單計數,亦罕見地承認過去在房屋問題上有「施政缺失」,引起民怨沸騰。

有錯就認,這本來是政治人物應有的風度。可惜,曾蔭權並不是真的認錯,他將房屋政策失誤歸咎於昔日地產泡沫爆破致政府及商界反應過敏,結果土地儲備政策停滯不前,造成樓價飆升至市民難以負擔的水平。但事實卻是,本港樓市自○九年初重拾升軌,愈升愈有,無殼蝸牛望樓興嘆,輿論一再提醒港府樓市問題的嚴重性,社會上要求復建居屋的呼聲不斷加大,不少商界人士亦表態支持復建居屋,惟港府置之不理,一再錯過時機。現在,曾蔭權將房屋政策失誤的責任推給商界,顯然是混淆視聽,企圖將市民對港府施政無能的不滿轉移到商界身上。

其實,港府施政失誤何只房屋政策,在扶貧及安老等其他領域同樣乏善可陳。數字最能說明問題,香港窮人目前高達一百二十六萬,比回歸前多三成;住於劏房的弱勢階層高達十萬人,亦創近年新高;全港有二萬六千名長者輪候安老及護養宿位,惟未來六年有關宿位僅增加數百個,僧多粥少之下,平均輪候期長達三年,每年都有逾千計長者在輪候期間去世,可謂死不瞑目。

然而,曾蔭權不承認安老政策失敗,反而重彈個人儲蓄、強積金、綜援網等所謂三根安老支柱的舊調,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閉口不提;他又指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無可避免有高薪及低收入基層人士,貧富懸殊難以縮窄。這完全是詭辯,全世界發達經濟體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為甚麼香港的貧富懸殊冠絕全球呢?為甚麼其他地區的打工仔享有退休保障,唯獨香港沒有呢?貧富懸殊不斷惡化,並不是資本主義制度使然,而是港府施政偏差,造成社會不公,分配不均。

數來數去,曾蔭權執政七年,唯一的「政績」大概就是最低工資立法,可惜這也不是他的功勞。眾所周知,曾蔭權一直十分抗拒最低工資立法,一度推出所謂工資保障運動,敷衍了事,只因後來工資保障運動失敗,港府退無可退,卸無可卸,才勉強推動最低工資立法,又因為考慮不周,立法粗疏,引起「飯鐘和假期是否計薪」等爭拗,增加勞資矛盾。說到底,最低工資立法並非甚麼政績,而是本港勞資矛盾惡化、貧富懸殊擴大的產物。

曾蔭權政府上台七年不僅一事無成,反而添煩添亂,難怪民望插水般下墜,近年其評分一直在四十多分徘徊,比董建華「腳痛」落台時還慘不忍睹。港大最新民調顯示,市民反對他出任特首的比率飆至六成九,再創其個人紀錄,跌入「表現拙劣」官員類別。然而,曾蔭權沒有自我反省,還沾沾自喜地聲稱民望仍有四十多分「相當不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莫此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