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親施政亂 擴大問責淪笑柄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在中國最早的政治典籍《禮記》中,就強調天下是人民的,必須選拔道德高尚及能力出眾者作領導人,為公眾服務。然而,港府背道而行之,不是「選賢與能」,而是「任人唯親」,這從民望長期低企的原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晉升政務司司長,成為特區第二號人物,可見一斑。

林瑞麟在處理替補機制一役進退失據,陷入騎虎難下之困局,未受處分也罷了,反而加官晉爵,反映高官問責制及擴大問責制徹底失敗。三年前曾蔭權擴大高官問責制,委任大批能力成疑的高薪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聲稱他們可協助局長溝通民意,及出席立法會推銷政策,惟從港府近年施政愈來愈亂、民望江河日下觀之,擴大問責制效果適得其反。

正如高級公務員協會批評,大部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表現差強人意,令人失望,幫不到政府吸納民意,這不僅是個人能力的問題,還因為政府亂點鴛鴦,部分副局長加入政府前,根本不是從事相關工作,結果無法適應新工作環境。

立法會議員也是彈多讚少,批評許多副局長甚少出席立法會會議,一眾政治助理更是完全「隱形」,看不到他們可加強與政黨溝通及分擔公務員的政治工作。即使有副局長出席立法會,不是答非所問,就是顧左右而言他,難怪有立法會議員揶揄他們是「不熟悉政策、不到立法會開會、不敢回應議員質詢」的「三不」官員。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官員是否稱職,是否為市民服務,知名度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可惜,這批政治新貴上任三年之久,逾九成市民仍然叫不出他們的名字,更不知道他們曾經做過哪些工作。如果說,個別副局長、政治助理的知名度並非是「零」,那也不是因為有所作為,而是因為醜聞傳千里,這才為人所知。

事實上,擴大問責制開局不利,多名副局長被揭發有外國護照,惹來「八國聯軍」治港的質疑,而其薪酬水平一度黑箱作業,秘而不宣,也惹來公眾強烈不滿。上任之後,依然醜聞不絕,最典型的莫過於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蘇錦樑以官方卡片協助外傭向入境處申請續約,濫權形象不脛而走。荒謬的是,醜聞纏身的蘇錦樑,現在竟然晉升為局長。

政治學者也指出,大多副局及政助都是「政治插班生」,任滿後預計不少會離開政府,白白浪費了公帑。港府當初聲稱,香港缺少政治人才,擴大問責制是為了培養第二梯隊,如今看來,這根本是自欺欺人。

事實已經證明,擴大問責制徹底失敗,沒有改善施政,反令施政更加混亂;沒有提升港府形象,反成為民怨的爆發點之一。夕陽政府民望由一度高企急轉直下,擴大問責制正是轉折點。曾蔭權明日發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該是徹底檢討問責制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