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無能被玩弄 贏了官司亦悲哀

擾攘多時的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司法覆核案終於有了上訴結果,高等法院上訴庭三名法官一致裁決政府勝訴,指現時的環評報告已足夠,毋須加入基線評估。然而,政府雖然勝訴,大橋工程卻因此案被拖延了半年之久,整個社會都付出沉重代價。

興建港珠澳大橋的計劃二十多年前已經提出,惟好事多磨,去年底一名居住東涌的綜援婆婆指大橋工程可能造成空氣污染惡化,影響居民健康,遂入稟反對,原訟庭今年四月裁定大橋環評報告不合格,要求撤回工程的環境許可證,當局其後提出上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歡迎上訴庭裁決,同時承認這宗官司對大橋工程造成了一定影響,預料工程開支因此上升六十五億元,包括所需增加的人手及壓縮工程帶來的開支。她強調會爭取大橋於今年底前動工,相信仍可如期在二○一六年通車。

事實上,此宗官司影響廣泛,除了港珠澳大橋,還有包括沙中線在內近八十個在建工程被迫停工,整個香港大型基建幾乎都陷入停頓,經濟損失是天文數字,整個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更是無法估量。

可圈可點的是,敗訴方律師聲稱,提出司法覆核並非為了阻礙港珠澳大橋工程的進行,而是希望當局遵守法律及環評的標準。但事實勝於雄辯,不僅港珠澳大橋工程因此受阻,許多基建也幾乎停頓,納稅人付出慘重代價。正如上訴庭裁決指出,環評報告符合有關條例,這足證有人故意吹毛求疵,濫用司法程序。

事實上,一個綜援婆婆不大可能就非常專業的環保標準問題提出質疑,作為今次司法覆核申請人的朱綺華也承認自己「矇查查」、「做傻婆」。很明顯,今次訴訟背後是有人策劃,利用司法程序阻撓基建工程,以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由綜援婆婆出面興訟,好處是可以申請法律援助,贏了官司,政客固然可以撈取政治資本,即使輸了,律師費也袋袋平安。

然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無良政客為一己私利而綁架大型基建工程,犧牲香港整體利益,必遭市民唾棄。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此宗官司中,政府是輸家,市民是輸家,搞搞震的政客同樣是輸家,整個香港都是輸家。

當然,蒼蠅不叮無縫蛋,政客多次以司法覆核挑戰港府,原因就在於港府做事馬虎,考慮不周,以致被人抓住把柄。而現行法律援助制度漏洞百出,也為搞事者提供可乘之機。說到底,港府施政之所以動輒得咎,寸步難行,完全是本身無能兼弱勢所造成,如果港府不吸取教訓,改善施政,堵塞漏洞,類似的挑戰將接踵而來。

堂堂政府一再被政客玩弄於股掌之中,正是港府多年來一事無成、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的主要原因,這既是港府的恥辱,也是香港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