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樓價升幅王 倘回調非講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一期《金融與發展》中指出,儘管全球樓價升幅已經放緩,但風險仍然不容忽視。在今年第二季,香港樓價按年上升百分之十五,成為「全球樓價升幅王」,得到這個世界第一恐怕是憂多過喜。此外,全球多個地方的樓價按照傳統的估值模式計算,現水平與基本因素脫節的程度愈來愈大,意味着將來一旦出現回調,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很多港人顯然沒有把出現回調的可能性放在心裏。近期多個新盤推出發售,獲得以千計入票,超購數以十倍,準買家毫不畏高。幸好,這些新盤的「面價」雖然訂得頗高,但扣除包括辣招稅回贈等眾多優惠之後,訂價與同區二手市場相差不遠,再沒有看到挑戰新高的情況。換言之,現在入市的應屬於貼市價,沒有夾手把樓價推往新高,否則必會惹來政府加添辣招回應。

其實,就算樓價維持在目前水平,只怕高處不勝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在五十一個發達或新興國家中,截至今年第二季有三十一個國家的樓價上升,數目遠多於○九年的九個,反映金融危機的恐慌早已煙消雲散。此外,更令人擔心的是,當進一步觀察樓價對租金的比例,發現數值仍高於歷史平均水平,顯示樓價普遍被高估,其中以加拿大被高估百分之八十五最誇張,埋下未來出現大調整的伏線。雖然報告沒有提供香港的數據,相信亦不遑多讓。

樓價與任何資產價格一樣,不可能永無止境上升,總有掉頭的一天,究竟是何時?絕對是有迹可尋的。不妨重溫英倫銀行兩年前為量化寬鬆政策解畫時所作的分析。金融海嘯爆發後,英國是最早開始印銀紙的國家,央行估計在量寬開始後會有一段「刺激期」,將推動包括樓價在內的資產價格上升,並會延續直至進入「調整期」,即量寬結束時,樓價將面臨顯著調整,難逃一跌。

香港樓市毫無疑問最受美國量寬政策影響,由於聯儲局話退唔退,意味着低息環境仍會變相提升買家的負擔能力,可是量寛不會無了期,對此不能扮作視若無睹。當退市的一天到來,被高估了的樓價便要回調,這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何不厭其煩,列舉多個國家的樓價遠高於估值的原因,因為拋離歷史平均水平愈遠,下調空間愈大。

很明顯,要減少將來樓價回調的震盪,便要暫時控制買家需求,讓樓價合理回歸。由於新盤訂價普遍不低,反映買家財力充足,往後需要觀察的是這過程是否屬於「消耗性」,即是買家走一批少一批;樓價走勢會否逐級而下,漸進式提早擠走泡沫。如果買家愈來愈多,入市意欲愈來愈強,甚至炒風再起,繼而令一手及二手樓價重拾升軌,屆時再添辣招相信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