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機場新客運大樓昨日投入運作,競爭力如虎添翼,航空業界預料將會影響香港機場客運量,尤其是本港擴建第三條跑道計劃落實無期,隨着容量逐漸飽和,深圳機場將會成為最大得益者,香港作為區內航空樞紐的地位面臨嚴峻挑戰。
孫子兵法云:「毋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香港面臨新老對手競爭,要保住優勢,就要不斷自我優化,增強競爭力,尤其是香港經濟結構單調,倘若所餘不多的強項被對手取而代之,競爭力勢必每況愈下,經濟發展無以為繼,邊緣化將無可避免。
然而遺憾的是,香港近年一味食老本,只能在原地踏步,不但被新加坡愈拋愈遠,其他競爭對手亦紛紛從後趕上。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香港貨櫃吞吐量在去年被深圳趕過之後,短期內可能遭廣州超越,未來可能跌至全球第五位。曾幾何時,香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吞吐量排名第一,近年先後被新加坡、上海及深圳超越,作為經濟四大支柱之一的物流業岌岌可危,加上機場競爭優勢下降,香港猶如風雨飄搖中的一條破船,載浮載沉,隨時有沒頂之災。
香港遇到內地城市競爭,港府經常自我安慰,聲稱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共創雙贏。有人甚至認為,擴建後的深圳機場仍以服務內地航班為主,未來難以挑戰香港機場地位,極其量只是產生分流作用,減輕香港機場壓力。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只是一廂情願而已。事實上,現時珠三角地區大小機場十多個,香港機場收費水平最高,空域最擠擁,隨着深圳機場持續改善服務質量,加上經營成本較廉,接駁內地航班更方便,遲早分薄香港航空大餅,所謂共創雙贏,不知從何談起。
可以說,深圳機場虎視眈眈,香港航空業危機重重,正是港府不思進取的結果。赤鱲角機場擴建計劃至今仍然紙上談兵,儘管現有兩條跑道容量接近飽和,興建第三條跑道勢在必行,可惜因為阻力重重,不知拖到何年何月才能拍板興建。更荒謬的是,對應否在機場周邊興建商業中心,機管局竟出現內訌,高層爭論不休,甚至演變成有人辭職鬧劇。香港面對激烈競爭,危機日深,內部不是群策群力、共謀解難之策,而是內鬥內耗,一再貽誤推動基建時機,自我弱化,傳統優勢一項接一項被對手取代,自是意料中事。
無可奈何花落去。面對周邊城市競爭,香港貨櫃港領先地位旁落,國際航空樞紐優勢消失,只是步向邊緣化的部分表徵,隨着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成為內地經濟發展新試點,加上多個省市紛紛跟進,自貿區未來有遍地開花之勢,到時貨物和資金進出內地更加便捷,香港要搭上內地經濟發展順風車,恐怕也是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