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淪無底深潭 港珠澳橋成重擔

剛過了中秋,快將踏入年尾,然而由年頭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卻到現在仍然未有平息迹象,作為抗疫其中一個主要措施,就是實施封關,機場是重點,但連接內地的主要關口羅湖也封閉,高鐵停運令到西九關口也停止操作。相對而言,港珠澳大橋可以開放使用,已經算是比較寬鬆處理,但因為強制隔離措施,使到來港客流劇減,港珠澳大橋也難幸免,車流冷冷清清。

有指港珠澳大橋是國家級基礎建設,政治象徵大於一切,類似例子還有高鐵,基本上每程都是津貼乘客,回本無期,同樣地,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亦是耗資接近千億元,到現在依然客量未能達標,而且更加被疫情拖累停止運行八個多月,談收支平衡簡直是天方夜譚。一國之力當然可以承受基建天文數字費用,但香港一城之小,卻要承擔大量大白象工程的費用,不單止未能回本,而且日常運作費用亦是龐大支出,這是無底深潭,把特區財政拉入深淵。

港珠澳大橋動工以來,事故不絕,超支延誤嚴重,本港為大橋工程的總承擔接近一千二百億元,是史上最昂貴基建設施之一,希望成為大灣區其中一個交通樞紐,能夠從中得益,然而事與願違,期望愈大,失望愈大,大橋通車近兩年了,車流量一直低迷,未能達標,以為會隨着時日有所改善,卻屋漏偏逢連夜雨,爆出世紀疫情,令到大橋使用量雪上加霜,車流量在今年首七個月僅為廿三萬架次,數字上絕對慘不忍睹。

大橋香港段反應冷淡,加上內地實施免費通行政策,減少了近一千八百萬元收入,令到今年七個月內實際橋費收入僅為二千七百多萬元,而大橋年均營運開支需二十五億元,即是一年蝕足九成九,僅夠支付職工開支,根據安排港府可能需承擔十億元來填氹,對財赤嚴重的特區來說,可說是百上加斤。

歸根究柢,最主要都是疫情封關,影響中港澳之間的互動,每封多一日,損失又增多,需要使用公帑補貼,特區庫房每日都在流血,很快便會流血不止。而且連鎖反應,令到大橋周邊的配套設施亦等於枉設,商業上損失未必可以量化,問題日積月累,大橋車流量更會惡性循環地繼續降低,到時要再刺激使用量更加困難。

大橋已經是既定事實,無論賺蝕都不能棄之不顧,基本運作保養維修不能減省,節流不可行,開源卻是最重要的一環,一定要想辦法催谷客流,當務之急,就是恢復正常通關,人流增多,才有機會搞活大橋的使用量,免致成為「無車」大橋。同樣地,高鐵的處境亦是需要恢復通關,才有機會救亡,否則單是這兩個大白象工程的營運費,成為特區庫房永遠不能拋低的包袱。

疫情要在短期內完全清零基本上不可能,而社會陷入經濟困境已經等不了,通關刻不容緩,港版健康碼是其中一個關鍵,一直只聞樓梯響,拖拖拉拉,數個月來一事無成,還是老樣子。高官是否有親自審視大橋開支報告?每一日每一月都是鮮紅的赤字,這些一分一毫都是市民血汗錢,眼白白看着付諸東流,寧不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