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怕狼又怕虎 做事一味拖

香港競爭力跌跌不休,不僅被新加坡爬頭,連內地城市亦後來居上。「東方之珠」光輝不再,說到底是港產官僚無承擔、不作為,僅中環電子道路收費計劃拖了四十年依然冇影,已可見一斑。

中環塞車問題嚴重,繁忙時間的行車速度只有每小時六公里,真正是行路快過搭車。與此同時,基建建設蝸行牛步,僅中環灣仔繞道便用了近十年時間興建,開通後對紓緩塞車作用輕微。無計可施下,港府又打起道路收費主意,初步擬於美利道、花園道、干諾道中及德輔道中一帶實施電子收費。問題是,收費計劃港英時期已經提出,前後拖了四十年,至今依然只有初步構思圖,收費水平若干、適用車輛及實施時間表全部欠奉,到真正落實,隨時是十年八載後的事,所餘無幾的競爭力早被消耗殆盡。

電子道路收費並非新鮮事,新加坡早在九八年已經實施,台灣也在數年前引入,內地幾乎全國各地都在使用,獨是香港議而不決。究其原因,弱勢政府百事哀,港府既無力擺平各持份者意見,又不敢承擔,惟有一味使出拖字訣。這種前怕狼、後怕虎的思維見於各項施政領域,回歸後由經濟到政治再到民生都毫無寸進,這就是原因。

當然,收取「買路錢」必會增加使用者經濟負擔,對搵食車司機影響尤甚,如果連公共交通工具都要收費,最後又是轉嫁到市民身上。但冇計喎,港產官僚大腦便秘,解決任何問題都是獨沽徵費一味,膠袋要徵費,垃圾要徵費,甚至早前跪低的三隧分流方案,也是以兩隧加價為大前提。其實要解決塞車問題不是無辦法,倣效內地做法,限制單雙數車牌的車輛出行是一途,對購買私家車徵重稅也是一途,但港府以自由市場為名甚麼也不敢做。近十年私家車增長近五成,道路基建卻完全跟不上需求,長此以往,豈止中環塞爆,整個香港都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