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北京有底氣 台灣有難關

四十年前,北京對台灣提出和平統一,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兩岸分離了三十年的問題,是在國共之間談判,決策權掌握在國共兩黨手裏,只要兩黨「談妥」,和平統一就能實現,大陸民眾和台灣民眾是「置身事外」的。

大陸和台灣,共產黨和國民黨當時都是集權體制,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是「中華民國」,要真的能談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爭執的焦點當然是誰代表中國,誰是中央。從北京提出的一國兩制可見,只能是中共政權代表一國、位尊中央政府,台灣只是特別行政區、地方政府。中共之所以有底氣提出這樣的方案,一是中共政權管轄了大部分中國領土;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絕大多數國家建交,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三是成王敗寇,中共認為一九四九年後中國改朝換代,「中華民國」已經消亡,躲在台灣的不過是「流亡集團」,打着「中華民國」的旗號而已,國際上沒有國家地位。

四十年後的今天,北京依然堅持用一國兩制實現和平統一,底氣和原則仍然是上述三點,同時多了至為重要的一條,那就是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和各方實力空前強盛,對台佔壓倒性優勢,「和統」的吸引力及壓力有天壤之別。

與此同時,四十年來台灣內部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威權政治而民主政治,台灣社會一切內外大政方針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個別輪替不已的執政黨,而是老百姓手中的選票。台灣政治早已多元化,早已甩掉了國共之爭的歷史包袱。台灣社會的「國家意識」既有「中華民國」,也有「台灣建國」,既有「獨台」,也有「台獨」,唯獨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故北京提出的一國兩制遇到的最大難關是台灣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