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孰謂公死 凜凜猶生

今年是戊戌變法一百二十周年,這是一場失敗的、充滿悲壯情懷的變法,它的政治影響力、思想影響力至今不衰。戊戌變法,康有為和梁啟超是兩大主角,他們的影響力不僅在政治活動中,也在思想傳播中,他們著作甚豐,思想犀利,引領潮流。不過,他們的政治活動和思想主張也很多變,這原因不在他們的脆弱和不成熟,而是當時中國在外力多元衝擊下,政治、社會和思想狀況極其複雜,變動不息。康、梁變法失敗後,在總結教訓、應對環境和展望未來時不可能一成不變,故步自封,他們也都是在「摸着石頭過河」,在探索途中。

其中,梁啟超的政治行誼、思想變化更為突出。有人說,梁啟超善變,他時而主張君主立憲,時而呼籲民主共和,時而倡導開明專制;他與孫中山合作過,也對立過;他擁護過袁世凱,也參加了反袁稱帝的討伐運動。對此梁啟超表示,他不是在爭意氣,更不是要爭權爭利,這些做法和變化是由他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其中心思想就是愛國,其一貫主張就是救國。可見,愛國和救國是梁啟超一切政治活動、思想主張變與不變的初心,他「為國而變,也為國而不變」,他的這個初心和境界為世人所重。毛澤東說過,梁啟超是當時最有號召力的政論家。

可見,一個從政之人、思想主張建構之人的初心和境界很重要,他的政治行誼有得有失,思想主張有對有錯,有變有不變,這都正常。然而,這並非論定其人的主要標準,也非這個人能在現實和歷史上可居甚麼位置的主要標準,最重要的是初心本心。任何國家民族,任何歷史時代,只有初心本心是愛國者、救國者,出以公心者、為人民獻身者才青史有位,此「孰謂公死,凜凜猶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