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趕在七一來臨前開特別會議,敲定樓市三招,除了早被市場半消化的一手樓空置稅外,還有居屋定價機制,即未來居屋不會再沿用房委會落實多年的政策以市價折扣作定價,改為參照申請者的入息中位數及負擔能力計算,這招是滅火大招還是向居屋申購市場淋火水﹖值得觀察。
居屋是港人少有的房屋福利,過去的定價原則沿用多年,也被視為較公平,又符合市場規律,只要參考市場同類型樓宇的價格便敲定新售價,一般的結果均是樓價打七折。即使這樣,每次居屋申購均錄得超額十多倍的爭崩頭現象,足見民間住屋需求殷切。
那麼,行會決定按申請人負擔能力計算的話,價格必定較貼地,市場分析指,根據國際計算方法,可負擔的樓價應是當地居民家庭收入的六至八倍,現在香港的樓價是平均家庭收入的十九倍,待調整計算方法之後,估計房委會新出售的居屋定價必大降六成,即居屋的售價將是市價五折甚至四折,這實在是讓人想想都開心的消息。
然而,新三招並沒有搵地建屋的新措施,只是把幾幅市區土地用以興建出售房屋,杯水車薪依然不解,這個時候推行只降價不增供應的置業招,是好事還是好心做壞事呢?既然目前的居屋申請已經超額認購三十多倍,未來會否變成四十、五十倍呢?
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是,當局言明推出一手樓空置稅的措施,是要打擊發展商未來囤樓惜售的現象,對未來幾年市面可出售單位量應影響不大,換言之,三招都無助解決樓市短期狂飆,甚至會令居屋市場翻天覆地,效果無異於淋火水救樓市大火。
或者,等個三、四年吧,當市面的可出售單位增加,住屋噩夢或有望告一段落,這便是新樓策給無殼蝸牛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