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問題頻爆發 兩制絕症無藥醫

作為國家級跨境基建,港珠澳大橋及高鐵香港段的建設過程都是一波三折,歷盡艱辛,好不容易建成了,可惜安全漏洞仍然頻頻爆發,預定的今年第三季通車變成望天打卦。一葉知秋,香港基建百孔千瘡,恰恰是一國兩制步入廿一年後病入膏肓的縮影。

港珠澳大橋口岸旅檢大樓早前在黃雨天氣下發生天幕滲水問題,一度擺出「水桶陣」應對,問題至今未解決,最新消息是大樓地庫水浸,位於地庫的機房亦受災。路政署承認大樓地庫曾遭水災,調查後發現是地下管道接駁口滲漏所致,目前正在修理,惟否認地庫機房設備受損。不過,由於旅檢大樓的承建商又是禮頓,不管當局如何輕描淡寫,大樓的建築質素實在無法令人放心。

禮頓是一家外資公司,最近因為一再捲入基建醜聞而變得幾乎無人不曉,高鐵西九站大樓滲漏、高鐵隧道信號系統失靈、沙中線「短筋」及挖掘隧道少放工字支架等等,承建商無一例外都是禮頓。立法會議員更踢爆,目前禮頓手上有七項港府工程合約,價值高達六百億元,「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港府的大量工程合約養肥了禮頓,同時令禮頓成為御用承建商。早有人質疑,港府的工程招標彷彿為禮頓而設,除了禮頓是大公司,出價具競爭力,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禮頓經手的工程過去曾爆出不少問題,為何仍能得到當局的信任?既然電梯維修商都設有評分標準,為何在工程更浩大、利潤更豐厚的基建方面,港府卻沒有相應的賞罰制度?

港英時代,政府工程合約紛紛落入外國商家之手不足為奇,令人奇怪的是,香港回歸後,基建合約仍是外商的盤中餐。其實誰都知道,過去四十年內地改革開放,全球一半起重機在中國運作,中資企業在修橋建路方面最有經驗,中國高鐵技術更是全球一枝獨秀,連外國人都要豎大拇指,在這種情況下,港府仍然迷信「外來和尚會唸經」,肥水偏流外人田也罷了,更糟糕的是監管失職,放任自流,以致埋下無數「地雷」。老實說,通車之前引爆這些「地雷」尚算幸運,一旦通車才出事,「車毀人亡」隨時一語成讖。

屈指數來,香港十大基建沒有一個是不出紕漏的,從最早落成的郵輪碼頭逢落雨變成「水簾洞」,到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沙中線等好事多磨,延誤超支早已成為常態,簡直沒有最醜,只有更醜,更不必說赤鱲角國際機場的新空管系統也是「五勞七傷」,不是疊影就是鬼影,導致空中驚魂不斷,至今沒有爆出大災難純屬好彩而已。

當然,出事的不僅是基建,教育、醫療、安老等樣樣不堪,房屋問題更是「痛中之痛」。回歸廿一年,香港沒有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差,港府顢頇無能,中央又欠缺撥亂反正之決心,一國兩制變形走樣,久病不醫拖成絕症,能不能堅持到「五十年不變」的那一天都是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