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有關的討論着實不少。老朽年少時擁護馬克思主義,直覺資本主義模式內置了剝削的基因,世上許多不平等都由此而起,認為資本主義不可能持續。然而,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資本主義在西方又活了過百年,且看不到會倒下去的可能,而內地也改革開放四十年,已讓一部分人「走資」先富起來了。馬克思主義不僅預言了資本主義必亡,而且為人類理想社會規劃出藍圖,這個理想就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這個理想社會,馬克思主義依然允許資本和市場存在,只是要確保資本主義必須由勞動者掌握,發揮市場的長處,抑制市場的壞處。
然而,這個模式的內置基因是甚麼?其維護平等的動力又來自哪裏?如果說逐利是資本的本性,為何勞動者掌握了資本之後,它的本性就會改變?如果說權力有腐敗的特性,那麼勞動者或無產者掌握了權力之後,其腐敗的特性還會不會存在?馬克思似乎沒有作出回答。
事實上,人性複雜,不可一概而論。人若偏於直線思考,難免有所偏頗。針無兩頭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各有長短,馬克思若活到今天,相信也會調整其學說。科學家指出,最輕微的危險迹象,也會讓大腦在七十四毫秒內發出信號,使人產生恐懼感。千百年來,這一反應速度幫助人類免於滅絕,但也導致大量錯誤警報。人們往往高估天災人禍帶來的死亡威脅,卻低估哮喘、中風、糖尿病等所導致的更直接的生命威脅。據悉,在「九一一」恐襲之後,美國的飛機乘客量急降,許多人選擇開車旅行;然而,死於車禍的人數比死於空難多許多,恐懼有時適得其反。
看來,「姓資姓社」不是問題,問題是人的自私和權力基因。勞動者掌握權力就不會變壞?資本主義樣樣都好?這與低估疾病對生命的威脅一樣偏頗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