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價及租金之高冠絕全球,人均居住面積之細亦是首屈一指。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美國以人均居住面積六十七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香港以人均八平方米叨陪末席。
事實上,為了確保人民生活有基本的尊嚴,大多數國家與地方不僅設立貧窮線、最低工資,也設有最低人均居住面積,但在香港這個自詡的國際大都會,卻至今沒有設立最低人均居住面積的標準,這當然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港府根本就不敢或不願設立有關標準。
目前香港有兩類居所有標準,一是公屋,人均居住面積不低於七十五平方呎;二是單人監倉,最低面積為七十平方呎。換言之,不少棲身於劏房、籠屋、棺材房的無殼蝸牛,其居住面積比監倉還細小,其生活環境「比犯人還不如」。更不必說,西方國家的寵物居所往往都比香港人住的房子大,「人不如狗」並非罵人的話,而是活生生的現實,香港人的悲哀豈止「扑嘢找不到地方」那麼簡單。
必須指出的是,人均居住面積有誤導的成分,事關香港極度貧富懸殊,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同時,富人卻田連阡陌。君不見,住大屋的達官貴人熱衷僭建,向天空及地下發展,而偌大的粉嶺高爾夫球場,僅供二千五百名會員享用,人均使用面積高達七千多呎。港府對無殼蝸牛的痛苦無動於衷,一直藉口多多,拒絕收回高球場發展,解決房屋問題有多少誠意已是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