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厚中產、薄基層」派糖不均惹來眾怒,有大學民調顯示,預算案平均分為四十八點二分,是該項調查十年來最低,緊接其後的香港研究協會民調亦有類似調查結果,多達六成三人不滿意預算案,表示滿意只有一成二,反應之差創十三年來新高。
今次預算案反應之差,堪比曾俊華一一年的「史上最廢」預算案,當年曾俊華尚且「認衰」,向全民直接派錢六千元,但七年後的今天,同樣群情洶湧,陳茂波及港府高層死撐到底,預算案公布後仍向派錢說不,只以關愛基金設計新的「關愛共享」計劃作為「滅火筒」,政府即使透過關愛基金作「補鑊」平台,加上將昔日的利民紓困改稱為「關愛共享」,都予人「換湯不換藥」之感,甚或搞出一個大頭佛。
此話何解?首先,港府人前人後均稱今次預算案其中一個主旋律是「關愛共享」,若然真的是「關愛共享」,理應在預算案內已有涵蓋各階層的措施,不會有低收入沒有領取綜援人士,剛投身社會毋須交稅等人士被遺漏的個案,這反映政府「有錢都唔識派」,將巨額盈餘這個快樂問題一下子變成「人有我無」的矛盾源頭。
其次,預算案公布至今近半個月,政府在「補漏拾遺」的原則方向表述多多,但具體方案未出爐,連原定於上周末舉行的關愛基金公眾諮詢會都突然延遲舉行,據知關愛基金秘書處沒有交代延遲的原因,政界合理地懷疑原因有兩個,一是在目前風頭火勢下選擇避風頭,二是避免炒熱議題,以免在立法會補選「助攻」予個別政黨或候選人。
無論如何,正所謂「避得一時唔避得一世」,外界期望政府下次舉行關愛基金公眾諮詢會時已有「補漏拾遺」的初步方案,若然繼續停留在漫無目的收集意見,將是再一次期望落差,預算案要獲得立法會通過真的是「危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