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否接收非難民 以國陷道德兩難

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的名著《安妮日記》,道盡猶太人在二戰時期逃避納粹迫害的痛苦經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以色列政府卻拒絕接收來自非洲的難民。猶太教拉比西爾弗曼發起「安妮計劃」,號召國人效法當年收留安妮的荷蘭家庭,開放住處收留國內的非洲難民。

統計數字顯示,過去十二年,逾四萬名非洲難民進入以色列,大部分來自蘇丹、索馬里和厄立特里亞,惟以國政府拒給予政治庇護,強調他們屬於「經濟難民」,早前更宣布將向非法難民發放三千五百美元作為回家路費,四月前拒絕離開者將被拘捕。

猶太人切膚之痛

以色列的強硬措施,引發強烈道德譴責。作為難民被拒絕收容及遣返,以致無家可歸的困境,猶太人可謂有切膚之痛。一九四七年,數千名剛經歷納粹迫害的猶太人乘坐輪船「出埃及」(Exodus)號,從法國出發前往巴勒斯坦,當時託管巴勒斯坦的英國拒絕讓難民上岸,並將其遣送回法國,之後法國又拒絕接收,結果被輾轉送到德國漢堡的難民營。

之前便有報道指,以色列當局拒絕讓難民入境的同時,通知埃及邊境人員帶走,難民一旦落入埃及手中,便會被直接遣送回原來國家。然而,銅板永遠也有兩面,對於人口只有八百多萬的小國來說,接收大量難民造成極大負擔。一方面大部分非洲難民只是把以色列作為前往歐美國家的跳板,另一方面以色列公立學校沒有足夠師資開設英語班,難民子弟「被迫」學習他們不願意學的希伯來文,本地家長又覺得教育資源被攤薄,結果弄得當局兩面不討好。還有治安問題,該國有高官形容,在非洲難民聚集的南特拉維夫區,當地居民已淪為「自己國家裏的難民」。

以色列對難民採取鐵腕政策,難免遭到國際社會壓力。對此,總理內塔尼亞胡曾強調,以色列並非不關心難民,但作為一個小國,為免被難民大潮淹沒,必須嚴密控制邊境。道德高地不能當飯吃,當政者首要責任是保障民眾安全和福祉。以色列處理難民困局,對港府應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