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句俗語叫「賴地硬」,港府高官可謂作出完美演繹。眾所周知,房屋問題尾大不掉,儼然成為民怨之源,公屋供應嚴重滯後更令問題進一步惡化,然而當局不是迎難而上,反而一味畫餅充飢,再不然就是推說社會阻力太大,說穿了,無非為施政無能找藉口。
目前公屋申請宗數逾二十七萬七千宗,輪候時間達四點七年,預料很快就會突破五年大關。與此同時,公營房屋供應量嚴重不足,覓得的土地僅夠興建廿三萬六千個單位,無法達到長遠房策提出十年興建廿八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尤以未來五年的供應量最為吃緊,二○/二一年度更只有約一萬八千個單位落成,同每年興建二萬八千個單位的目標愈拉愈遠。前五年已大落後,後五年要追趕談何容易。
面對此情此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再次拋出望梅止渴的伎倆,指新界東北三個新發展區將於二○二三/二四年度落成,屆時可提供廿二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而此前的七年間,則可透過改劃土地來滿足需求,港府已找到逾二百幅改劃土地,可提供三十餘萬個單位云云。毫無疑問,這些數字非常可觀,甚至建屋量可以超額完成,可惜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黃偉綸不諱言改劃土地存在很大阻力,城規會隨時會將政府建議「打回頭」,加上興建配套及立法會審議需時,俱有機會令項目延誤。原來說千道萬,東拉西扯,還是那套「非不為也,實不能也」的老調。
誠然,香港是多元社會,存在不同意見不足為奇,關鍵是港府必須有決斷力和承擔,決策以大多數人的福祉為依歸。然而人們看見的是,歷屆港府弱勢無能,動輒得咎,往往一遇阻力即跪低,結果一事無成。現屆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美其名曰就拓土尋求社會共識,問題是人多口雜,隨時又是落入議而不決的窠臼,甚至變相將決策責任推給公眾,再次應了國家領導人說的「為官避事平生恥」。更令人莫名其妙的是,當局明知公屋供應捉襟見肘,依然硬將綠置居恒常化,儘管名義上公屋供應不會減少,但同樣沒有增加,而且收回單位和翻新配置需時,勢必令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何況董建華時代已推出公屋出售政策,因為造成分化,很快就被叫停,如今故技重施,足見當局已是黔驢技窮。
說到底,香港不是無地可用,而是港府庸碌無能。香港已發展土地僅及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哪怕將土地開發輕微增加一至兩個百分點,已足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尤其是新界有大量棕地被人非法霸佔,而只供少數權貴享用的俱樂部用地及港府閒置土地亦不在少數,只要收回部分用地,已可解決不少問題,可見房屋問題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當局偏偏捨近求遠,捨易取難,一味打填海造地或郊野公園主意,自我製造阻力卻來怨天尤人,簡直是咄咄怪事。
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港府高官自詡「好打得」,吹噓每日做足十六小時,說得天花亂墜,沒有成績也是徒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