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多花招 上樓夢想難成真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初試啼聲而民間反應平平,雖然施政報告聚焦經濟與民生問題,房屋政策更是重中之重,但着墨不少卻是以花招居多,不管用,看來香港房屋問題仍然是一個無解的死結。

綜觀房屋政策上的最大「亮點」,一是綠置居恒常化,二是推出首置上車盤。前者是將四千多個新公屋單位轉為綠置居單位出售,由於整體公屋未增加,反而因為騰出的公屋需要重新裝修、編配等程序耽誤時間,將導致平均輪候上樓時間進一步延長,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正如有人批評,有關政策將製造公屋住戶及輪候戶的分化,讓公屋富戶可以置業,置業後可以出售,進入炒賣市場,少數人得益的代價是多數人面對輪候期延長的苦果。事實上,董建華時代曾推出公屋出售政策,因為製造不公平,很快就被叫停,如今林鄭以幫助市民置業為由故技重施,難免令人有黔驢技窮的聯想。

至於首置計劃,其實是再設一個置業階梯,相當於另類居屋,首批只有一千個單位,雷聲大、雨點小且不說,更令人關注的是其背後蘊含的官商關係。過去的居屋在政府土地興建,因為未補地價,所以比私樓便宜,如果業主出售,補地價的利益收歸庫房,大家沒有意見;首置就不同了,土地來自私人發展商或向發展商購地興建,商家無利不起早,願意以較低價出售首置不可能沒有前提條件,而條件很可能是早已大量囤積的農地獲准改劃為發展用地,這將帶來龐大的利益,即使不是官商勾結,起碼也是利益輸送。再說,首置能提供多少單位,售價如何,都是發展商說了算,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君不見梁振英的「港人港地」很快無以為繼,首置又會否重蹈覆轍呢?

施政報告還推出五招研究過渡性房屋,如貨櫃屋、共享屋、良心劏房、工廈改建住宅等等,看似招數多多,但不是試驗性質,小打小鬧,就是十畫未有一撇,紙上談兵,對於數以十萬計劏房戶而言,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說到底,解決房屋問題的關鍵在於大量拓展土地,否則說甚麼都是假的。香港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拓土阻力重重,可望不可及,港府對此束手無策,只能寄希望於專責小組,就拓土優次凝聚社會共識。然而,無遮無扇,神仙難變,專責小組沒有魔術棒,就拓土優次找出各方都接受的方案真是談何容易。「地從何來」繼續望天打卦,港府這個「熱廚房」只能變着法子搞「一雞多味」這種把戲,煎、炸、蒸、燉、水煮、紅燒等等,花樣不少,其實來來去去就只有一隻雞而已。

林鄭近日自我標榜工作勤奮,說每日工作十六個小時,但勤奮不等於有效率,在房屋政策上沒有大氣魄,繼續零敲碎打,問題只會進一步惡化,中央官員早年警告「房屋問題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政治問題」,仍然是一個不斷應驗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