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生產國,中國基本上主宰着國際製造業的發展。二○一三年開始,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已分別超過歐盟二十八國和美加墨合起來的北美洲。去年中國佔全球的份額達兩成四,歐盟與北美只是一成九和一成七,且中國的份額仍在增長。在量方面,中國已超越發達國家,也基本完成以追趕發達經濟為目的的工業化。
製造業具有強大的規模效益作用,而製造業也是社會技術與工藝,乃至管理、市場營銷知識的主要來源。知識不單靠書本傳授,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傳授知識和產生新知識。傳統追趕式的工業化重點是抄襲,但中國已進入後追趕階段,創新是驅動發展的主力,創新只能在實踐中發掘和體現。
在質方面,中國製造業還落後於發達國家,人均製造業的附加值比印度高十倍,卻是世界領先的德國、日本、南韓三分之一以下,發展餘地還十分大。但質的發展要創新,故中央政府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便以此為目的。
就算傳統的汽車工業,除了倣效歐美在外設廠,擴大產量,中國正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生產。深圳比亞迪還不是成功的例子,眾多企業(包括蔚來、樂視)還在爭取先拔頭籌,已在從概念車到量產車的過渡。天津公司借助中東的W Motors,以意大利等設計工藝技術為主,從超級跑車切入純電能商用車,且已獲得中東的大訂單。這反映出在強大的製造能力基礎上,中國製造業有着巨大的變化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