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布在河北設立雄安新區,吹得很大,放的是「政治衞星」,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和深圳、浦東相提並論。
不過,認真看清官方端出的菜餚,設立雄安新區主要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實施北京、天津、河北協同發展」,「打造全國創新驅動發展引擎」,「推動河北省走出一條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新路」。這些都是一個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層面」的東西,和當年設立深圳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的政治意義、歷史作用不在一個層次。當年推出深圳和浦東還引發了很強的政治衝擊波、思想衝擊波,激盪中國發展路向。
深圳和浦東是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兩大手筆,兩者相隔十年,相互呼應,型塑了全國改革開放大格局,令中國走向市場經濟,走向經濟全球化。
開發浦東新區,朱鎔基匯報時說要以「金融、貿易、基礎設施先行」,鄧小平立刻指明其經濟和政治上的全局性和方向性意義,鄧說: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貨幣自由兌換,今後也要這樣搞。鄧還說,我講改革要有新思路,就是講改革要有不同於前十年的新辦法、新措施……關鍵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
就從計劃與市場關係而言,有些同志總是習慣於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這種看法已不符合實際情況了。
對此一年後,鄧小平「南巡講話」中有了更大的發揮,開發浦東指導了全國走向市場經濟。後來在江澤民、胡錦濤時代中央又搞了若干全國性新區,都沒有這等作用,此因通過設立特區、新區以指引改革開放、影響全局的歷史已經翻篇,它始於深圳,終於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