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最自由」桂冠下的隱憂

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報告,連續二十三年將香港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這本應慶賀,但要留意的是,外國智庫的評級機構每每都有政治背景,一般都是為其本國或某利益集團的政治經濟利益服務。美國傳統基金會對香港情有獨鍾,會否沒有原因?

回歸以來,港府繼承港英「積極不干預」衣鉢,以「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自居,經濟上放任自由,基本沒有產業政策,各行各業自生自滅。港府沉醉於「最自由」的美譽中,坐視香港優勢日益消失,競爭力不斷下降。

在傳統基金會報告的十二項評估因素中,香港在其中八項取得九分或以上的佳績,並在「財政健康」、「貿易自由」和「金融自由」方面,獲傳統基金會在一百八十個經濟體中評選為全球首位。

「最自由」的桂冠當然有代價。以財政健康而言,港府連續多年錄得巨額盈餘,庫房水浸,社會各界早已不滿港府「倉廩實而百姓虛」的理財哲學,未有善用儲備推動長遠發展及改善民生。

貿易自由更是一個緊箍咒,當其他地方的政府都優先採購及扶持自家研製的科技、產品及服務,香港卻為保住「最自由」之名而來者不拒,重要項目都批給國際大型企業,使本地初創企業的發展寸步難行。在缺乏政府支援下亦難以競爭海外項目,很多企業惟有搬離香港。金融自由亦有利洗黑錢及金融大鱷在港活動。

香港長期為「最自由」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是時候要盤點得失好壞,為香港的未來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