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昨日刊文指「綽號」見民心,說百姓給官員起的綽號,卻是以讓「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俗語話:有中錯狀元,冇改錯花名,中紀委的文章,倒也有幾分道理,它說,群眾心裏有桿秤,給誰起、為何起、起甚麼,絕對是一針見血,準確恰當。群眾賞給官員甚麼綽號,完全是「腳上的燎泡──自己走出來的」;像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因為拆遷而被市民稱為「李拆城」;南京市長季建業,六朝古都被他「開膛破肚」,人稱「季挖挖」……
文章又稱,對於紀檢監察幹部來說,多聽百姓給官員起的綽號,便可管窺一豹,順藤摸瓜,進而查明就裏,懲處貪腐官員。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之不過對於某些高幹、領導,他們特別擅長「扮嘢」做影帝,那就不是單靠「諢號」就可識別其面目。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曹操,卻又是另類例子,在傳統戲曲裏,曹操是白臉奸臣,係亂世之梟雄,有些史學家又指佢之所以成功,係同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很大關係;毛澤東對曹操的點評最多,據悉有成三十二次之多,年輕時的毛澤東已十分推崇曹操;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更是多次評價曹操,是以有些近代學人指曹操係「卑鄙的聖人」,恐怕這諢號也不大靠譜。
老朽覺得史學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倒對曹操的「得天下」有真知灼見:就說曹操的成功,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多大的關係,也是一個不正確的見解。試問當時因曹操挾天子而歸順他,到底是哪一個……曹操所以能有相當的成功,還是因其政治清明,善於用兵,和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沒有多大的關係。
「政治清明,善於用兵」──旨哉斯言,這正是曹操之所以成功的要因,尤其「政治清明」更是執政者要切實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