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電子道路收費擾民之舉

最近有兩則與汽車相關的新聞:一是政府重提電子道路收費,一是「牛肉乾」(違例汽車罰款)加碼。新聞雖是兩則,但兩者頗有關連,都是與交通擠塞有關。

香港道路塞車情況近年漸趨嚴重,成為社會詬病。究其原因,就是路少車多。據世界銀行前幾年的資料,二○○八年,香港每公里汽車密度已達二百五十一輛,高於澳門和新加坡。目前,香港領有牌照的車輛,從二○○三年的五十二萬多輛,增加至一三年的六十八萬多輛,十年間增加十多萬輛。

可是,中環和灣仔等主要區域路面增無可增,那就不塞車才怪。所以,政府這兩項有關汽車的措施,其背後理念,是希望疏導交通,減少塞車。

政府已開始「電子道路收費」諮詢,市民大眾打開電視機已看到政府的廣告,鼓勵市民提出意見。其實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已曾多次展開電子道路收費的可行性研究,每次均無疾而終,今次舊事重提,提出的辦法,無論「周界為本」(按次收費),抑或「區域為本」(按日收費),並無新意。

筆者認為,以香港的實際情況,推行電子道路收費並不容易,無論採取哪種辦法都是擾民的,難以推行。因為香港道路狹窄,如再設收費點,陡增關卡,阻礙了道路的暢通,很可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相信這也是政府研究了多年,一直不敢貿貿然付諸實行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要減少塞車,筆者認為應從源頭着眼,追本究源,就是道路建設追不上車輛的增長速度。所以設法遏止汽車增長,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