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和諧社會遙不可及

中央對港事務的要求有一貫的看法。自回歸以降,歷任國家領導,強調四大領域。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做好民生改善,然後才有望循序推進民主,總的目標是要締造和諧社會。二○○三年七一大遊行之後,中央對港事務的介入多、力度大,作為應對特區政治生態丕變的策略。有趣的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締造和諧」作為指導方針,是中央始終堅持的原則。經濟這個餅做大了,可創造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予年輕人,基層市民的收入也能逐步提高,改善民生才不會變成空話,才有足夠的物質及財政基礎得以落實。

問題是,回歸十八年,歷經三任特首,發展經濟成績欠奉,吃老本的多。說來說去不外是金融、物流、旅遊及商業服務,未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周邊國家與地區的發展迅速,反觀香港社會爭拗多、阻力大,行政立法關係繃緊,政府推行新政策,也顯得有心無力。試看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一波三折,實在蹉跎歲月。

中央大力推動「一帶一路」的新國策,大力挺進與東盟十國的經貿關係,構成特首上京述職,與國務院有關部委溝通協商,爭取大力支持的背景。

想深一層,倘若連一個「一地兩檢」的技術性問題也解決不了,要勞煩國家領導人出手,肯定貽笑大方。

中央最關心的,相信是特區政府有何良策可有效改善社會氛圍,梳理年輕一代的情緒與怨氣。現實而言,距離和諧社會的境地,實在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