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選民板塊移動

台灣民眾的想法,一是不相信綠營能處理好兩岸關係,另一是更不相信由藍營制訂的兩岸政策,這種想法在服貿引發的學運當中,可得明證。藍、綠之分,根本就是處理兩岸關係態度的反映。

台灣重選舉,選舉要計較基本盤,民主化後可見,選民的基本盤有三大板塊,過去一般相信藍佔四成、綠佔三成,而中間選民又佔三成;維持現狀是全民共識,藍、綠則反映偏統、偏獨的立場。過去藍大於綠,但經學運一役,板塊便可能有移動迹象。

地震前動物有感知,像牙帶魚上沙灘,老鼠搬家往外逃等;選舉也差不多,選民的板塊移動亦一樣有迹可尋。

馬英九連任總統,本該反映前四年的施政獲選民肯定;但連任之後,民眾動輒上街,馬英九所到之處不只有人嗆聲,更每遇民眾飛鞋。士兵操練致死一案,民眾幾番上街,馬政府便兩換國防部長。

今回學運,學生一聲號召,不用政黨積極動員,便有號稱五十萬民眾站出來,北部本屬藍營票倉,但群眾卻隨時響應反政府示威者,當中除了綠營群眾,必定還有中間選民,民意就算不由中間靠綠,起碼也由藍轉向中間。

選民板塊移動,還可見於馬英九的低民望,陳水扁當年長期低過二十趴,最低十八趴,綠營○八大選得票便只剩四成二;如今馬英九長期低過十趴,被稱九趴總統,示威者和綠營便連馬英九下台也懶得叫。

綠營心裏有數,長期低民望的總統,絕對有利於在野黨的選舉,靠選票實現政黨輪替,已然成竹在胸。馬的低民望,選民愛上街,加之國民黨又內鬥不絕,選民的板塊移動,在在有迹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