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或推拿方法不當,會傷害頸動脈而引致中風,北區醫院每月平均接到四十至五十宗中風入院個案,其中便有二至三宗因頸動脈撕裂導致中風。該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李少雄指出,由於頸動脈撕裂形成的血塊未必即時上腦引致中風,不少病人可能在受傷後數日才求診,他提醒市民,若感到半邊身出現手腳無力,便要即時求診。
因中風入住北區醫院的病人中,八成因腦血管栓塞引致,其餘兩成屬出血性中風。患者大部分為長者,但約有兩成屬於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病人,他們除了因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或心臟病併發中風外,也有二至三成年輕病人因接受頸部按摩或推拿後,引致頸部血管撕裂中風入院。
李少雄解釋,頸骨附近有四條血管,一般頸部活動不會傷及這些血管,但頸部過度扭動或向後「拗」,血管壁便會裂開,形成血塊,血塊沿血管上腦,便會中風。血管壁破裂形成的血塊未必即時上腦,故病人可能在血管壁撕裂後數小時至數日才出現中風徵狀,有機會延遲求診。
李表示中風徵狀包括半身麻痹、走路不穩、說話不清和神志錯亂等,市民出現這些徵狀,應立即入院,千萬不要以為「可行可走」就可以回復正常。北區醫院本月起為中風病人注射「組織纖維蛋白酶原激活劑」,將患者腦部阻塞的血塊溶解,但患者必須在發病後三小時內入院注射;若有延誤,即使注射藥物溶解血塊,腦細胞也因長時間缺血受損,無法復原。
他稱,輕微中風病人留醫數日便可出院,不過,少於一成中風患者在發病三小時內入院接受治療,以致治療受延誤,他們與嚴重中風病人一樣,留醫時間較長。他們康復後也會出現半身癱瘓、說話不清等後遺症,也會影響情緒和社交生活,需要長時間康復。
北區醫院今年十月中設中風病人支援計劃,由護士、物理治療師、職員治療師和言語治療師等醫護人員組成支援隊,在病人出院四至六周內家訪,協助病人出院後面對生活上的困難,以及改裝家中設施,使病人在日常生活能自我照顧。部分康復患者任義工,探訪康復者,協助他們紓緩情緒上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