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家宜解不宜結 辦法總比困難多

香港街頭一再出現針對內地遊客的「驅蝗」行動,令兩地矛盾火上加油,更刺激中央政府的敏感神經。官方傳媒連日發出尖銳批評之後,承認大量內地客湧港消費對香港既有利也有弊,建議採取每日配額的限制措施。內地理解港人的「內心糾結」,主動伸出友善之手,為緩和兩地矛盾提供了機會。

自二○○三年實施的個人遊政策,對幫助香港經濟走出沙士谷底並一直維持繁榮貢獻巨大,大家有目共睹。當然,一枚硬幣總有兩面,大量旅客湧港消費帶來了滾滾財富,也凸顯香港承受力不足的樽頸問題,包括交通逼爆、通貨膨脹、文化衝突等等,一定程度上擾亂港人的正常生活,北區居民首當其衝,怨聲不斷,為唯恐天下不亂的政客提供可乘之機。事實證明,港府管治有心無力,旅遊設施配套嚴重不足,旅客數量並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再不適度加以管理、調控,只會進一步增加兩地居民的摩擦,傷害同胞感情。

中港矛盾是客觀存在,繞不開也避不過。本港激進團體一味排內、採取「驅蝗」行動,無異於飲鴆止渴,也不可能得到主流民意支持,但內地若以「施捨」、「恩主」心態看待個人遊政策,漠視大量旅客來港消費帶來的一些副作用,同樣有失偏頗。相爭無好言,不僅無助解決問題,反而火上加油,甚至為「港獨」病毒提供滋生、蔓延的土壤。兩地政府必須面對現實,設身處地,為緩和矛盾提出建設性意見。

其實內地旅客主要來自珠三角,而粵港政府有合作機制,只要雙方坐下來談,總能找到解決方法。中央政府也一直強調,只要對香港有利的都會支持。過去,有人建議為來港旅客總數「封頂」,港府因擔心被指干預自由市場,又怕內地不接受,故一直置若罔聞,如今內地官媒主動建議效法大陸居民去台灣旅遊的配額制,循序漸進開放市場,港府理應借坡下驢,認真研究。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卻表示,香港不會干預旅客的旅遊活動,現階段亦不會有配額。看來港府高官不僅生活在真空中,更未能接收內地發出的訊息,再說,如果香港不實行配額制,還有甚麼其他好辦法呢?

辦法當然不是沒有,只怕港府做不到或不想做而已。眾所周知,現在內地旅客來港主要不是觀光,而是購物消費,只要港府在邊境設立購物城,分流內地客,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早前新界鄉紳更邀請港府發展中英街商業區,值得考慮。如此一來,內地客可盡情消費又免除舟車勞頓,商家可以賺錢,經濟繼續繁榮,一般市民生活不受影響或少受打擾,可謂多贏之局。

冤家宜解不宜結,辦法總比困難多。中港兩地血濃於水,是鄰居親戚,彼此叫罵讓外人看笑話事小,影響香港長遠利益、挑戰「一國兩制」事大,不容當局扮鴕鳥繼續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