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雙刃劍 善加利用防風險

內地近年大力發展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愈趨廣泛,從移動支付到公共安全領域,從海關、機場、火車站再到屋苑、超市、便利店等社區生活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成為名副其實的「刷臉時代」。但該技術首先是建立在對民眾敏感個人資料,乃至樣貌、指紋、虹膜等獨有生物特徵的採集取用之上,故在享受智能科技便利的同時,亦需承擔個人資料洩露的潛在風險,如同一把雙刃劍,須善加利用。

政出無門 群起抵制

廣東、北京、浙江等多地屋苑近日被指要求住戶用人臉識別技術「刷臉」進出,只是民眾對此意見兩極,支持方表示,此技術令大家出入十分方便,尤其為那些經常忘帶門禁卡的老人和孩子省卻不少麻煩;一些屋苑物業、居委會等部門則表示,此舉對保障住戶安全、防止陌生人盜用門禁卡出入起到幫助。惟也有住戶擔憂此技術被濫用,易造成個人資料外洩,聲言不願捨棄個人訊息安全來換取這樣的便利;北京某屋苑所在居委會早前發出的採集住戶人臉訊息通告,更被質疑政出無門,遭群起抵制。

正如有業內人士解釋,目前人臉識別技術不無隱患,主要體現在資料存儲安全方面,指大量個人訊息綑綁在一起,一旦洩露,後果嚴重。至於洩露途徑,最容易讓人想到的就是一些公司、單位的「內鬼」,譬如某速遞公司早前有內部員工為了圖利,竟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出賣近40萬顧客個人資料;而這類非法買賣個人資料現象亦很普遍,網上不乏大量相關交易訊息,想是由此得來,卻不知最終流向何處,及會對被洩露個人資料者造成怎樣的後果。

而一些機構及平台因技術問題,或為利益盤算故意不履行監管職責,乃至非法竊取用戶資訊等行為,都是洩露民眾個人資料的重要途徑。譬如網上近日爆出兜售70多位明星素顏照事件,就被指來自北京當局針對疫情防控推出的某款微信小程序中的個人資料,或存在功能漏洞;至於內地網絡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屢涉違規收集用戶資料,屢遭當局約談查處,都已是家常便飯,百度掌舵人李彥宏更有「中國人願以隱私換便利」的奇葩言論,這樣的商業價值觀,保護個人資料安全豈非空談?

事實上,人臉識別技術在一些商業領域氾濫使用,亦引起社會爭議,譬如山東濟南、江蘇南京等地樓盤售樓處出現的顧客戴頭盔看房尷尬現象,便是由此引發,並且屬於不告而取,違背民眾意願、侵犯私隱的違法違規行為,凸顯商家在商業利益與客戶權益取捨上的自私心態。好在一些地方已意識到問題之嚴重性,或是以行政命令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或是立法禁止商企使用,行為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