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扭曲為禍 疫後方見大危機

近幾年中美貿易戰改變全球供應鏈,疊加今年世紀疫情大爆發,美國政局動盪及英國脫歐貿易協議談判拖拖拉拉,一連串的「不測」嚴重衝擊世界經濟。各大央行得靠舉債、超低利息和印銀紙救市,換來的不但經濟未完全復甦,反引起「資產荒」與「負利率」趨勢。現金價值下降,資產價格又不斷攀升,已嚴重扭曲傳統投資理念和社會財富分配,種下的惡果將為疫後全球經濟帶來重大挑戰!

目前「資產荒」襲全球,其中的現象體現於債市。有統計顯示,全球負孳息率的債券規模已增至相等於全球投資級債券的27%或140萬億元,就連已發展國家如澳洲及西班牙,近期發行的國債孳息率也是負數,即投資者變相「貼錢」投資,機構投資者在不能持太多現金而又沒有投資出路下,被迫變相交「保護費」,將錢停泊在相對穩陣的國債市場上。

事實上,如今美股估值已高於1930年代大蕭條前夕,美國經濟又持續受疫情困擾,紓困措施一拖再拖,且未來一個多月新舊政府交接充滿變數,美股勢危路人皆見,但刻下大量資金因無實體經濟的投資機遇,只能繼續熱衷於股債投資,激化資產泡沫,高收入群及富者可利用收入及額外資訊坐享資產增值快車,大量基層收入增幅則無法趕上。

目前更大的麻煩在於負利率大大影響財富分配,造成嚴重扭曲,資產升值效應僅集中在一小撮人。以「退休族」為例,本以為已備有足夠現金流作生活儲備,可在負利率下,手持現金猶如被徵收「老人稅」,又無法承擔高風險投資,只有呆看身家縮水。此外,退休基金及保險等大型金融機構資產配置能力受限制,最終只會破壞金融資產的估值體系和定價基礎。長遠而言,整個金融體系固然存在重大問題,社會保障制度亦可能因回報不足而「缺水」。再者,試問國家舉債後非用於生產領域,而是用於維持社會福利領域的話,可持續性成疑!

正因收息產品買少見少,資金缺乏出路,故見有香港藍籌銀行暫停派息,縱使年息不過是兩厘多,股民仍拆天叫苦;兩、三厘息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與銀色債券認購可以爭崩頭。誠然,這些情景以往是難以想像,因更高的回報比比皆是,足見未來困局之巨!疫情所造成的經濟創傷不但拉闊了貧富懸殊,更重要的是即使有錢也難覓出路,這種茫然之感最終可能只有靠政府開徵新稅種、甚而挑起戰爭推倒重來,才有望讓一切重納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