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年復年 人禍因素佔幾成

內地全面進入主汛期,長江等流域洪澇災害頻生,人畜倉皇走避,到處都是被沖毀的農田屋舍、交通基建,各項損失慘重。這種情形卻又年復年地出現,從不缺席,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為之禍;勞民傷財興建的三峽大壩以及全國大大小小近十萬個水庫亦攔不住洪水,固然叫人失望,更需看到,長江流域因為多年過度開發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才是洪災不斷惡化的主因。

水利部日前通報,受暴雨影響,四川、重慶、廣西等地再有十多條河流的洪水超過警戒線,此前一些上述地方其他支流亦已超警,預計近期長江上中下游及淮河等水系還將出現明顯漲水過程。當局並指全國已有二十六個省區市受災,災民增至一千三百多萬,死亡或失蹤逾八十人,緊急轉移安置近七十萬人,各項直接經濟損失近二百八十億元,相信有關災情及受災數字還會飆升。

林木被砍 湖泊被填

無可否認,中國具有極其複雜的自然地理環境,降水分布亦呈現時間、空間上的不平衡和不均勻等特性,以致只要出現大暴雨,就很容易形成大的洪澇;這種情形不但全球少有,亦使得水患成為中國歷代統治者和民眾的心腹大患。然而,天災裏面不乏人禍,改革開放以來圍繞長江沿岸進行的經濟大開發如火如荼,結果經濟效益有了,GDP上去了,沿岸的林地植被、湖泊卻在成片消失,從而加劇水土流失現象,令洪水更加肆意來襲。

眾所周知,森林具有很好的蓄水作用,愈是枝繁葉茂愈能截留大量降水,本身就是一個個天然水庫;森林、植被同時又可防止水土流失及調節氣候,減少異常氣候災害發生。惟在種種利益驅使下,長江流域林木長年遭亂砍亂伐,尤其是上游森林覆蓋率直線下降,早已失去保護土壤、阻截暴雨功能。中下游地區築堤圍湖、填湖等操作亦很氾濫,原本交錯縱橫的通江湖泊已所剩無幾,像湖北原有逾千個湖泊,如今據指已不到二百個;有長江「雙肺」之稱的鄱陽湖和洞庭湖更不時「見底」,都使得蓄洪分洪能力大減。洪水一來,就只能淹灌城鄉和良田。

水土流失亦令長江的含沙量劇增,有說已與黃河不相上下,大量堆積的泥沙又令各處河床不斷抬高,像有「九曲迴腸」之稱的荊江段便形成了「地上河」,每逢汛期就會出現「人在江下走,船在屋上行」的危險景象。近日更有網文分析指,三峽大壩一旦潰堤,緊挨着的湖北宜昌不需半小時即被沖毀,至少損失五十萬人,乃至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都將面臨滅頂之災,如此重要的防洪設施儼如人為放置的計時炸彈,明顯又是一個治水失敗的典型例子,天災與人禍究竟各佔幾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