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大選的初步結果顯示,甘茨領導的藍與白聯盟稍微領先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利庫德集團兩席,後者見勢色不對,即伸出友誼之手請求齊組聯合政府,結束這場政治鬧劇。奈何甘茨開出了一個很辣的條件,就是他一定要當總理,令力爭連任的內氏進退維谷。
理論上,兩強爭持,理應爭取第三大黨加盟,「共同名單」單憑十三席的優勢便可成造王者,但為何內氏沒有這麼做,反而向藍與白埋手呢?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共同名單又可稱為阿拉伯聯盟黨,所代表的是阿拉伯裔選民,他們又怎會跟一個以吞併西岸地區為己任的仇巴總理合作呢?至於取得八席的「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黨,其黨魁前防長利伯曼已表明他決定坐硬反對席,拒絕組閣,兩強兼併看來是大勢所趨。利庫德集團內部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內塔尼亞胡的時代結束了,勉強推動第三度大選只會輸得更多。內氏暫且只能採取拖延戰術,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
若兩強合併,共同名單就會成為最大反對黨,引起了猶太勢力的憂慮,皆因以色列憲法賦予反對派領袖兩大特權:聽取以色列情報特務局的每月匯報及與國家領導人開會。這無疑為阿拉伯勢力擴闊了政治舞台,提高了反猶太政見的聲浪。從來沒有阿拉伯人擔任這個位置,領袖奧德對此亦非常雀躍,磨拳擦掌。
所以,議會博弈不但在聯合政府組成之內,也在最大反對派的爭奪戰之中。利伯曼堅決不入政府,或許有這一層盤算,爭取組成十三席以上的聯盟,誓要將阿拉伯人繼續逼在議會邊緣。故此,大家見到甚麼是典型的政治分贓,民主選舉將代議士保送進入議會,只是政治鬥爭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政客透過黑箱作業,私下將權力重新分配,以抵銷選民的原來意向。
內氏對總理之位趨之若鶩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與妻子正被貪腐醜聞困擾,一旦失去總理寶座,他就會失去刑事豁免權,面臨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布所遭受的厄運。內氏欲再重啟大選,選到合他的心意為止,不就是玩忽民意,以權謀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