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油廠遇襲 誰能因禍得福

從衞星照片可見,萬里黃沙冒起了幾縷數十公里的黑煙,沙特阿拉伯國內一所最大的石油加工廠遭遇史上最大的一波無人機襲擊。也門叛軍青年運動承認責任,不但重挫了宿敵的經濟命脈,更威脅全球的能源供應鏈。佔全世界百分之五的供應、每天五百萬桶原油出口受到影響,各界關注會否觸發一場經濟危機。

國際能源機構大派定心丸,表示暫時石油儲備充足,沙特政府也表明會盡快修復受損設施,使產量回升至原有水平。不過,有危方有機,美國、伊朗不約而同地想趁此機會填補供應缺口,搶佔市場份額。

美國伊朗各有盤算

白宮譴責襲擊,但實情是美軍才是最聞名的衝突製造者,半個世紀以來多次製造衝突打石油戰爭,以致哪裏有豐裕的蘊藏,哪裏就有慘烈的戰爭。不過,自從特朗普上台後,石油戰爭的邏輯基礎便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因為美國正式由最大的石油入口國變革成最大的出口國,技術突破令頁岩油的開採成本大為降低,由每桶數百美元壓至數十美元,量變產生質變,改寫市場規則。石油短缺淪為偽命題,成本高昂和污染嚴重的加拿大油沙產業首當其衝。既然便宜石油源源不絕,也沒有理由繼續蒸煮瀝青榨取可憐的一點一滴,它淪為無利可圖的厭惡性產業,加拿大經濟也因而受到打擊。

頁岩油的技術突破亦打擊綠色能源工業,美國發展了數十年的生物柴油一夕間棄如敝屣,特朗普向油企靠攏,解除在汽油強制添加生物乙醇的規定。為了令被離棄的粟米農轉型成功,他便利用貿易戰迫使中國購買更多農產品,可謂用心良苦。美國加入石油出口行列,令石油危機也一起質變,不怕因緊張而高昂,最怕因過多而低迷。各國努力維持六十美元的油價水平,俄羅斯也為跌至四十美元做好最壞準備。只是沙特一直拖延減產抬價的計劃,令油價的下行壓力大增。所以今次襲擊,某程度上算是一大喜訊──沙特終於不得不減產了。

美國和伊朗都蠢蠢欲動,均想以維護供應之名擴大傾銷。作為沙特石油最大買家的日本和中國,則驟然患上了購買選擇困難症。